[发明专利]一种宽带圆极化天线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758724.7 | 申请日: | 2022-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6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星;王荣才;秦瑶;蔡成欣;廉飞宇;张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50;H01Q1/48;H01Q3/30;H01Q23/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1 | 代理人: | 任伟柯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极化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宽带圆极化天线,所述天线由辐射体、通过数个金属柱与辐射体相连的馈电网络组成,辐射体由辐射体介质板2、设置于辐射体介质板2一侧的辐射金属环1、设置于辐射体介质板2另一侧的辐射金属贴片3组成,所述辐射金属环1由数个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呈间隔设置形成圆环,且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的环宽中心位于同一圆上。本发明的宽带圆极化天线具有较高的带宽和增益,极化特性良好、辐射范围较广、整体尺寸紧凑,在微波通信与探测系统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圆极化天线由于能减少多径效应,能提高系统灵敏度和容量,在现代无线通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圆极化天线在卫星通信、雷达系统、导航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有良好带宽、极化性能好、尺寸轻便的圆极化天线成为研究热点。
对于圆极化天线而言,与单一馈电模式相比,一般多馈电模式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圆极化性能,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内部的相互耦合和设计的复杂程度。另外,大部分多馈电形式的圆极化天线,其自身的阻抗带宽往往不是很理想,一般很少能达到 90%的阻抗带宽。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圆极化天线阻抗带宽不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宽阻抗带宽和轴比宽带的宽带圆极化天线。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宽带圆极化天线,所述天线由辐射体、通过数个金属柱与辐射体相连的馈电网络组成,辐射体由辐射体介质板2、设置于辐射体介质板2一侧的辐射金属环1、设置于辐射体介质板2另一侧的辐射金属贴片3组成,所述辐射金属环1由数个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呈间隔设置形成圆环,且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的环宽中心位于同一圆上。
所述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分别有4个,且每个宽圆环段和窄圆环段的圆心角相等;金属柱4有4个,每个宽圆环段与其位置对应的一个金属柱4相连。
所述每个金属柱4与其位置相对应的宽圆环段的中心点相连;辐射金属贴片3呈圆形,辐射金属贴片3与馈电网络位于辐射体介质板2的同侧。
所述馈电网络由馈电网络介质板6、设置于馈电网络介质板6一侧的功率分配器14、短路耦合线8、开路耦合线7、2个耦合器9、设置于馈电网络介质板6另一侧的金属接地层5和微带线组成,2个耦合器9的输出端分别与金属柱4相连,且金属柱4穿过馈电网络介质板6、辐射金属贴片3和辐射体介质板2后与辐射金属环1相连,馈电网络通过金属柱4输出四个幅值相等,且相位依次相差90°的信号至辐射体。
所述馈电网络介质板6的侧面设有激励端口13,激励端13口与馈电网络的输入端相连,从激励端口13输入信号至功率分配器14,功率分配器14连接有2个输出端口,功率分配器14的2个输出端口之间设有第一电阻器11,2个输出端口分别与短路耦合线8和开路耦合线7相连,短路耦合线8和开路耦合线7分别输出信号至外侧相应的耦合器9,通过耦合器9输出相应的信号至金属柱4,耦合器9的隔离端连接有第二电阻器12。
所述耦合器9、短路耦合线8、开路耦合线7采取立式垂直设计,且均包括三层结构。
所述耦合器9、短路耦合线8、开路耦合线7均由2条金属耦合线和耦合介质板组成,2条金属耦合线分别位于耦合介质板两侧,金属耦合线一边与耦合介质板齐平,且金属耦合线长度与耦合介质板长度相等。
所述2个耦合器9呈中心对称布置于馈电网络介质板6上。
所述第一电阻器11的电阻值为100Ω,第二电阻器12的电阻值为50Ω。
在辐射金属贴片(3)上金属柱(4)通过位置挖孔,且孔直径大于金属柱直径;金属接地层5设置于馈电网络介质板6的一侧,且与辐射体介质板2位于馈电网络介质板6的同侧;金属柱4为铜柱,金属接地层5为金属铜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587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