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8007.6 | 申请日: | 202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1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习博;凌力;张伟;杨承东;李波;熊朝辉;石先明;李杰;曹进;胡祖翰;周杰;王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B11/00 | 分类号: | G07B11/00;G07C9/22;G07C9/25;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纪元 |
地址: | 43006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安检 互信 通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属于通行安全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并进行二次分级,获取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中的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获取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汇总的非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获取入站检测数据,根据该检测数据输出控制信息,控制乘客进入相应入站检测区域。本发明的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其在确保了安检效果的前提下,取消了地铁换乘国铁时的二次安检,极大提升了地铁与国铁之间枢纽站点的通行效率,提升了该换乘枢纽对应大规模高峰客流的能力,有效解决地铁与国铁枢纽站点对换乘客流预估不足而导致的通行客流瓶颈问题,有效预防了二次安检带来的大面积拥堵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行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是目前公众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国铁是目前公众长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两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对乘客信息、乘票和行李等进行核验检测,而二者的核验信息并不互通,使得乘客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之间的乘坐切换时,需要分别进行安检,其大大降低了乘客通行效率。
因此实现地铁与国铁高效、有序的换乘衔接是目前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目标。国铁与地铁的安检、票检互信能够有效解决二者的高效衔接问题,但受限于实际情况,国铁与地铁尚未实现票卡互联互通,因此无法实现二者的互信通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国铁与地铁之间通行信息无法互通,导致乘客需要分别进行进站检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国铁、地铁安检互信通行方法,所述国铁入站检测区域包括第一通行区域和第二通行区域;其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地铁站点的乘客信息并进行一次分级,其中一次分级包括将乘客信息区分为地铁站点出行乘客信息与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
S2、获取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并进行二次分级,其中二次分级包括对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区分为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与非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
S3、获取所述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中的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对其处理后获得第一引导信息,以用于将其引导至第一通行区域进行入站检测;
获取所述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汇总的非人脸实名制注册乘客信息,对其处理后获得第二引导信息,用于将其引导至第二通行区域进行入站检测;
S4、获取入站检测数据,根据该检测数据输出控制信息,控制乘客进入相应入站检测区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地铁出站口处设有图像采集设备,步骤S3中引导信息获取方式为:
图像采集设备对地铁出站口乘客人脸进行识别,将乘客人脸信息与人脸实名注册信息比对,将已人脸实名注册乘客信息处理后获得第一引导信息,将非人脸实名注册乘客信息处理后获得第二引导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地铁出站口包括地铁外出出站通道和国铁换乘通道,所述地铁外出出站通道和国铁换乘通道处均设有图像采集设备,步骤S1中一次分级方式为:
图像采集设备获取地铁外出出站通道乘客人脸信息,将地铁外出出站通道乘客人脸信息划分至地铁站点出行乘客信息;图像采集设备获取国铁换乘通道乘客人脸信息,将国铁换乘通道乘客人脸信息划分至国铁站点换乘出行乘客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行区域用于乘客乘票信息核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通行区域用于乘客健康码、体温、安检信息、人脸信息及乘票信息的核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地铁站点包括健康码核验组件、行李检测组件、测温组件、安检组件、人脸信息识别组件、票检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8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溢流识别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分度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