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坑降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集成施工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747917.2 | 申请日: | 2022-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1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 发明(设计)人: | 丁思维;张华山;孙鹏;曾友明;张典;孙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E02D17/02;E02D27/01;E02D1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吴立斐 |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降水 基础 体积 混凝土 降温 集成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基坑降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集成施工方法;包括确定降水方式:降水方式应同时满足基坑降水的设计要求以及筏板基础施工时的设计降温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的制作及安装:冷却水管由薄壁型钢管经焊接组成并且分层布置,降水用排水管与冷却用进水管采用软管连接;筏板混凝土浇筑前预埋冷却水管网;基坑降水排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使地下水进入冷却管,由冷却水导出大体积混凝土的热量;之后使地下水排入总排水管;对预埋的冷却水管进行压浆处理。本方法采用管井降水所排出的地下水作为大体积混凝土降温的水源,简化了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系统,实现了基坑降水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同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基础或大面积建筑基坑底板的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坑降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集成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是相互独立的施工工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由于水化热会产生大量热量,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致使混凝土内部出现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出现开裂,因此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通常采取预埋冷水管降温施工技术。而由于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施工工艺,因此当前的施工过程中并不会将该两工艺相融合作业,从而在设备进场安排、整体施工时间以及人力、物理的利用上,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具有融合性的、将基坑降水中所排出的地下水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冷却水,同时达到降水与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效果的混合性施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坑降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集成施工的方法,包括
步骤1、确定降水方式:
步骤1.1、降水方式应同时满足基坑降水的设计要求以及筏板基础施工时的设计降温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设置多个集水管井,该集水管井用于基坑降水过程中的蓄水作用并在筏板基础浇筑过程中提供冷却水;
步骤2、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的制作及安装:
步骤2.1、冷却水管由薄壁型钢管经S形焊接组成并且分层布置,其中,降水用排水管与冷却用进水管采用软管连接;
步骤2.2、筏板混凝土浇筑前,筏板钢筋绑扎的同时预先埋设冷却用进水管并形成冷却水管网,在冷却水管网中设置阀门,包括但不限于控制进水的阀门S1、控制出水的阀门S2;冷却用进水管埋设时注意与架立筋绑扎牢靠,防止混凝土浇筑导致水管变形或管头脱落,冷却水管网安装完成后进行通水测试,检查管体是否漏水,如有漏水应进行封堵;
步骤3、基坑降水排水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降温控制:
步骤3.1、采用水阀控制地下水的流向,当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启阀门S1关闭阀门S2使地下水进入冷却管,由冷却管的出水口流出并持续导出大体积混凝土的热量;
步骤3.2、当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达到停止对其冷却降温的要求时,开启阀门S2关闭阀门S1使地下水排入总排水管,拆除冷却管进水口与降水排水管的连接;
步骤3.3、对预埋的冷却水管进行压浆处理,防止水管后期锈蚀,影响筏板基础质量,管道压浆采用不低于42.5强度等级低碳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水胶比不大于0.3,体积收缩率小于1%;压浆施工过程严控注浆量及密实度,确保压浆后端部管体出浆连续、饱满,检测合格后方可停止注浆并即时封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降水与伐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降温集成的施工方法,其能够同时解决基坑降水与大体积混凝土降温的问题。通过计算确定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值进而确定冷却管的布置形式及尺寸,通过阀门将降水排水管与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管进水口连接,降水排出的地下水经由冷却管进水口流入出水口排出,达到降水的过程中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效果。采用所述,简化了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系统,即实现了管井降水同时也到达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并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79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