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穴施肥小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1683.4 | 申请日: | 2022-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53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凯;胡晓军;张起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15/00 | 分类号: | A01C15/00;A01C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施肥 小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穴施肥小车,包括壳体、车体、传动机构与排肥机构,壳体安装在车体之上,传动机构安装在壳体之中,传动机构的相应构件下端穿过壳体探出到车体的下方,并在传动机构相应构件的下端安装排肥机构,通过车体运行带动传动机构的构件及排肥机构产生规律性上下往复运动,排肥机构对土壤施加作用力,在土壤表面形成凹坑,将肥料施加在凹坑内,同时排肥筒底部松土针将土壤划松,复土器将松土复入肥料之上将肥料覆盖。穴施肥小车可以调节施肥深度和施肥量,不会损伤禾苗,不用动力驱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对一些个体农户、菜农等,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能对多种穴播技术种植的作物实现穴施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穴施肥小车。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大量种植粮食作物有很多是穴播技术种植,如玉米、高粱等,这些作物长出小苗后均还需要多次追肥,以补充基肥的不足和满足植物中后期的营养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施肥技术不足,施肥方式基本为开沟条施,即沿着小苗旁侧连续开沟破土追肥,在两株小苗之间的空阔地带依旧施入大量肥料,这种施肥技术带来的问题是化肥施用量大,肥料损失大,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使得土壤质量变差,土地板结,后续则造成粮食减产,粮食质量变差;二是化肥向大气和水体流失增加,造成农业污染。而有些穴播种植面积较少的农民则直接将化肥抛撒在田垄上,这样的施肥方法仅有30%的肥力被作物吸收,浪费更大,还容易有化肥颗粒落到禾苗上烧死禾苗。
近年来,在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施肥技术也向着高效、节能方向发展,产生了穴施肥技术,即在玉米、高粱的种子长出小苗需要追肥时,采用穴施肥技术,在距离每穴小苗4-6厘米处,开一个小坑施肥再覆盖土壤,化肥在土壤中慢慢溶解,让小苗在生长过程中较长时间充分吸收肥力,保证肥料发挥最大效力。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穴施肥技术不发达,穴施肥机具极少,大多都是采用喷施肥技术,但喷施肥技术仅适用于禾苗对肥料需求量较少的作物施用,因浓度大会烧坏禾苗。对现有的施肥机具而言,采用土壤穴施肥则容易对禾苗造成机械伤害,而且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困难,针对穴播种植面积较少的一些个体农户、菜农等,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能对多种穴播技术种植的作物实现穴施肥的一种自动穴施肥小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自动穴施肥小车,如附图所示,包括壳体1、车体、传动机构与排肥机构,壳体1安装在车体之上,传动机构安装在壳体之中,传动机构的相应构件下端穿过壳探出到车体的下方,并在传动机构相应构件的下端安装排肥机构,通过车体运行带动传动机构的构件及排肥机构产生规律性上下往复运动,排肥机构对土壤施加作用力,在土壤表面形成凹坑,将肥料施加在凹坑内并复土覆盖。
所述的壳体1包括上盖13、隔板14、下筒16、底板25;
所述的下筒16为金属制成的圆筒,圆筒下端部用底板25封闭,上端固定安装隔板14,隔板14上端固定安装上盖13。
所述的上盖13、隔板14及底板25的中心均制有中心孔,隔板14的中心孔周边还制有均匀分布的4个圆孔,如图9所示。。
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下塔轮5、传送带8、上塔轮9、阻尼器10、传动轴总成11、大弹簧12、齿轮17、齿轮轴18、螺钉32,传动轴总成11包括齿条19、轴肩20、螺纹22、进料口29、螺纹孔30。
传动轴总成11为立式长轴形状,长轴上部带有轴肩20,轴肩20的下面一侧圆柱面上加工一轴向长槽,长槽底部制成齿条19,传动轴总成11的下端制有与长轴同心的中心孔,中心孔上底部中心制有螺纹孔30,进料口29位于中心孔上部的外圆柱面上,沿径向与中心孔相连通。
所述的传动轴总成11的下端一段外圆柱面向内收缩,并在收缩后的外圆柱面上部制有螺纹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师范学院,未经湖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1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