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720161.2 | 申请日: | 2022-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2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顺;张海桃;石丰登;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0L53/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润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58 | 代理人: | 李磊 |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海底 自主 移动 海洋 探测 观测站 | ||
1.一种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作为海底基站组网的着陆器(10),且着陆器(10)呈框架结构,所述着陆器(10)上设有打捞把手(40)、浮力块(30)及若干个用于增加自重以使着陆器(10)下沉且可自动抛载以使着陆器(10)上浮的自抛载重机构(20),着陆器(10)内部水平安装有多孔支撑板(101)以分隔出上部的设备区和下部的探测器仓;
所述设备区内设有:
用于储备电力以供给定位充电机构(60)的充电仓(501);
所述探测器仓内设有:
用于水下移动探测的水下航行探测器(70);
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支撑定位的托架机构(80);
用于对水下航行探测器(70)前端定位并自动充电的定位充电机构(60);
其中,所述定位充电机构(60)包括固定于多孔支撑板(101)底端并与所述充电仓(501)电性连接的充电控制箱(601),充电控制箱(60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内部装入电缆的充电杆(602),且充电杆(602)的另一端安装有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前端定位并自动充电的定位充电座(603);
所述水下航行探测器(70)包括鱼雷形外壳(701),鱼雷形外壳(701 )上安装有:
用于打捞的吊架(704);
用于获取海洋监测数据的多功能传感器(705),海洋监测数据至少包括有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浊度、溶解氧、叶绿素和摄像监控数据;
组合配套以用于驱动水下航行探测器(70)自由移动的垂直推进器(703)、翼板(707)、水平推进器(708)、导流罩(709)和尾翼(710);
用于发射无线电信号以报告水下航行探测器(70)GPS位置信息的探测器无线电模块(712);
用于提供水下航行探测器(70)导航的水下导航模块;
用于提供水下航行探测器(70)电力支持的供电仓(714);
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智能工作控制的控制仓(715);
其中,多个着陆器(10)和水下航行探测器(70)可进行多点位组网布置以获得大面积覆盖的网状全面探测范围,水下航行探测器(70)多点位充电续航以持续进行海洋探测任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着陆器(10)的边缘安装有若干个用于实现着陆器(10)位置修正以在经纬度上精准海底着陆的推进器(503),且设备区内设有与若干个推进器(503)电性连接以控制推进方向和推进力的推控仓(50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区内还设有:
组合配套以用于水下环境照明、摄像的探测卤素灯(506)和摄像头(505);
用于对水下航行探测器(70)获取的海洋监测数据接收、处理和存储的数据处理中心(50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导航模块由超短基线定位系统(706)、DVL多普勒计程仪(711)和光纤惯导系统(713)组成;
其中,超短基线定位系统(706)包括有发射换能器、应答器、接收基阵,发射换能器和接收基阵安装于探测船上,应答器安装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内,用于计算水下航行探测器(70)在平面坐标上的位置及水下航行探测器(70)的深度;
DVL多普勒计程仪(711)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的水下姿态测控及导航定位;
光纤惯导系统(713)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提供航向、姿态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雷形外壳(701 )内置有用于抽、排水以控制水下航行探测器(70)下潜与上浮的浮潜控制装置(71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海底自主移动与海洋探测的海底观测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雷形外壳(701 )上设有太阳能板(702),以用于水下航行探测器(70)上浮至海面后进行太阳能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016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