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及其促作物生长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717763.2 | 申请日: | 2022-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8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冬冬;肖嘉文;杨静;刘兆厦;樊晨曦;孙尚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5;A01P21/00;A01C1/06;A01G7/06;A01G22/20;C12R1/01 |
| 代理公司: | 河北国维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37 | 代理人: | 张新利 |
| 地址: | 071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胶质 芽孢 杆菌 hb 02 菌株 及其 作物 生长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及其促作物生长的应用,该菌株已于2022年04月06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4636;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该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溶磷、解钾、固氮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产生IAA的能力,可制成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减少化肥的使用,并进而减轻化肥对土壤营养结构、农产品品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该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还能促进作物生产,提高作物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与微生物肥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株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及其促作物生长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营养结构失调、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以上副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微生物肥料因其具有可以提高作物营养水平、促进土壤中物质的转化、促进作物产量和作物品质提高、防治有害微生物等优点,且弥补了化学肥料的不足,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的生产,使得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成为热点。微生物肥料中特定的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分解土壤中难以利用的物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分泌各种生长激素或合成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间接或直接提高植物的质量和产量。
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是生活于植物根际或定殖于根系表面的一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有益菌株。有些PGPR生活在植物体内、附生于根系或根周土壤中,通过向胞外释放有机酸溶解难溶性无机磷,这被称为无机磷的酸解作用;而有机磷则主要通过一些PGPR合成的磷酸酶催化磷酸酯的水解而转变为可溶性磷,这被称为有机磷的矿化作用。有些PGPR可以同时进行酸解和矿化作用,以提高植物对磷的利用率。同时,有些PGPR能借助自身荚膜包围岩石矿物颗粒,将土壤中的长石、云母及磷灰石中的磷钾营养元素分解为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固氮微生物定殖于植物根系表面,有时会入侵植物根内部,通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从而促进植物获取更多矿物与养分,最终促进植物生长。有些PGPR分泌的IAA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内源IAA库干扰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如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延伸和分化;控制营养生长进程;促进种子和块茎萌发;提高木质部和根的生长速度;刺激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等。但是并非所有PGPR都具有理想的溶磷、解钾、固氮、促进IAA分泌等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株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及其促作物生长的应用。该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具有较强的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产生3-吲哚乙酸(IAA)的能力,既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株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其分类名称为胶质类芽孢杆菌(
本发明所提供的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从小麦种植区健壮麦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属于芽孢杆菌属,溶磷、解钾、固氮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产生IAA的能力,可制成微生物肥料,一方面有利于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钾、氮,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并进而减轻化肥对土壤营养结构、农产品品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该菌株能促进作物生产,提高作物产量。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该胶质类芽孢杆菌HB-02菌株的筛选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小麦种植区健壮麦苗根际土壤分离单菌落,然后从中筛选具有明显溶磷解钾能力的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冀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177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