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716983.3 | 申请日: | 2022-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38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李玉娥;宋春燕;万运帆;蔡岸冬;高清竹;秦晓波;朱波;胡严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齐宝玲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季稻 秸秆 还田 减少 甲烷 排放 周年 水分 管理 方法 | ||
1.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冬闲期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稻田落干状态维持5-6个月;
(2)早稻移栽前稻田管理:先旱耕;后湿耕,在早稻移栽前3-5天灌浅水,保持1-2cm水层泡田1天,在土壤水层1cm或湿润状态下湿耕;施入基肥;
(3)早稻控水通气灌溉:早稻移栽至返青保持1-3cm水层;早稻分蘖期施入分蘖肥,采用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进行灌溉,灌溉至分蘖末期;拔节期施入穗肥,采用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进行灌溉,灌溉至拔节期结束;孕穗期扬花期保持1-2cm水层;早稻成熟前7-10天,使稻田自然落干;
所述早稻的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为单次灌溉2-3cm水层,稻田润湿脱水1-2天,并循环单次灌溉2-3cm水层和稻田润湿脱水1-2天这一操作;
(4)晚稻移栽前稻田管理:秸秆粉碎还田,晚稻移栽前5-7天灌浅水1-2cm,自然落干,移栽前3天灌水,保持1-2cm水层泡田1天,水层1cm或湿润状态下湿耕,施入基肥;
(5)晚稻控水通气灌溉:晚稻移栽至返青保持2-4cm水层;晚稻分蘖期施入分蘖肥,采用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进行灌溉,灌溉至分蘖末期;拔节期施入穗肥,采用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进行灌溉,灌溉至拔节期结束;孕穗扬花期保持1-2cm水层;晚稻成熟前7-10天,使稻田自然落干;
所述晚稻的薄水层干湿交替灌溉法为,单次灌溉3-4cm水层,稻田润湿脱水1-3天,并循环单次灌溉3-4cm水层和稻田润湿脱水1-3天这一操作;
步骤(2)到步骤(5)灌水时,均利用南方双季稻地区降雨充沛的特点,将双季稻耕作栽培水分管理和自然降雨相结合:在连阴雨、暴雨天气来临之前保持稻田无水层,若降雨量大于2cm,可当做一次灌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早稻分蘖期,浇水灌溉3-7次,拔节期,浇水灌溉2-4次;晚稻分蘖期,浇水灌溉4-7次,拔节期,浇水灌溉2-5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早稻控水通气灌溉和晚稻控水通气灌溉均还包括分蘖末期排水晒田5-7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单季氮肥施用量为140-200kgN/ha,分3次施用,基肥占30-50%,分蘖肥占25-40%,穗肥占20-30%;单季磷肥施用量为50-90kgP2O5/ha,全部用作基肥;单季钾肥施用量为40-90kgK2O/ha,可全部用作基肥施用,或分3次施用,基肥占30-60%,分蘖肥占0-20%,穗肥占40-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在早稻移栽前15-20天,稻田落干状态下旱耕,将冬闲期杂草、晚稻根茬和粉碎秸秆翻埋入地下,粉碎秸秆的长度为2-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1698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