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剂注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09093.X | 申请日: | 202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1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梁广荣;赵润南;童闯闯;赵寿典;乔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王媛媛;杨仁波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剂 注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剂注入装置,包括:防护容器,开设有进液口;第一连接管,与进液口连通;第二连接管,其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背向防护容器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主爆破元件,固定并封堵于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抑制剂容器,开设有进料口、出气口和出液口;第三连接管,与出液口连通,背向抑制剂容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副爆破元件,固定并封堵于第二连接管与第三连接管之间;均压管,固定于抑制剂容器内,贯穿副爆破元件并延伸至第二连接管。采用本发明,抑制剂流入防护容器的整个过程无需借助繁杂的仪表仪器,简化了装置结构,提升了性能可靠性,加快了响应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抑制剂注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等领域,基本都包括反应单元,相当大一部分的反应过程伴随放热和产蒸汽/不凝气。正常工况下,反应单元中发生反应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和蒸汽/不凝气在工艺控制范围内。然而,异常工况下,如反应单元冷却失效、投料过多、排气阀故障关闭等,将导致反应单元中发生反应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无法移除,使得反应体系升温升压,反应体系升温又会继续加速反应,释放出更多热量,进而使体系继续升温升压,如此循环,引发反应单元发生反应失控,甚至造成反应单元超压破裂。
常用的保护措施是向反应单元内注入反应抑制剂。目前常用的注入抑制剂装置主要是利用测压元件和/或测温元件检测到反应单元内压力信号或者温度信号达到异常时,将压力信号或者温度信号输入电控单元,电控单元将压力信号或者温度信号检测值与设定安全值进行逻辑运算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输出到自动阀门,使自动阀门打开,从而抑制剂容器中的抑制剂依靠位差自流进入防护容器中,使防护容器中反应被抑制。但是在上述注入抑制剂装置的操作过程中,抑制剂的正常注入是基于多个仪表元件均正常工作才能发挥作用,存在结构复杂、造价高、性能可靠性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可能造成多人伤亡的场合,行业标准、规范建议优先采取物理保护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剂注入装置。利用主爆破元件及副爆破元件在超压情况下自动破裂,从而连通抑制剂容器与防护容器,使抑制剂顺利流入防护容器内,抑制反应继续发生,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的抑制剂注入装置包括:防护容器,所述防护容器开设有进液口;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背向所述防护容器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主爆破元件,所述主爆破元件固定并封堵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抑制剂容器,所述抑制剂容器开设有进料口、出气口和出液口;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背向所述抑制剂容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副爆破元件,所述副爆破元件固定并封堵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三连接管之间;均压管,所述均压管固定于所述抑制剂容器内,贯穿所述副爆破元件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管。
可选地,所述主爆破元件包括:第一夹持器,所述第一夹持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主爆破片,所述主爆破片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可选地,所述副爆破元件包括:第二夹持器,所述第二夹持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压紧片,所述压紧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与所述第二夹持器同心设置,并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均压管贯穿所述第三安装孔;副爆破片,所述副爆破片与所述第二夹持器的内壁周向及所述压紧片的外壁周向固定连接,所述副爆破片朝向所述防护容器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接所述压紧片与所述第二夹持器的连接槽,以及与所述压紧片同心设置的圆形槽。
可选地,根据以下公式获取所述圆形槽与所述压紧片之间的垂直距离 L:
其中,为所述副爆破片的外环的直径;d为所述副爆破片的内环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抑制剂注入装置还包括:固定法兰,所述固定法兰套设所述均压管,并与所述均压管固定连接;压紧法兰,所述压紧法兰套设所述均压管;所述压紧片夹持于所述压紧法兰与所述固定法兰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90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