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8799.4 | 申请日: | 202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1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亮;赵仲新;黄挺;焦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交水建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东固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52;E02D15/04;E02D33/00;G01L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陈志军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不同 深度 智能 触探管桩 及其 制作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包括,桩底管桩节,包括桩底管桩、固定安装桩底管桩上端的端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桩底管桩内的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桩段管桩节,包括桩段管桩、固定安装在桩段管桩两端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桩段管桩节内的第三注浆管;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所述桩底管桩节内的底部,用于探测所述桩底管桩节的土压力;以及,压浆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三注浆管内注浆。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本发明可实现桩端、桩侧联合注浆的目的,全面提高了管桩的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领域和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在工业和民用建筑、公路、铁路等多个领域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支撑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桩基形式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常见的使用方式有三种,即桩基础、复合地基和基坑支护。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时,桩身周围往往存在薄弱土层,例如: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类地基往往具有天然含水量大,承载力低等工程特征,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对建筑物安全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在类似的工程地质条件下,管桩自身强度往往很难发挥,管桩的工程经济性受软弱土层的影响,无法充分体现。工程中通常采用后注浆的方式对桩基周边软弱地层进行二次处理,但是目前该施工技术主要针对于钻孔灌注桩,在管桩领域涉及甚少。主要原因是管桩通常为分节打入,连接成桩,桩基的施工工艺的差别令灌注桩注浆方法难以适用。此外,普通的管桩长度一般在预制厂定型,受目前的连接方式限制,管桩的桩侧、桩端联合注浆难以有效实现。并且实际软弱地层的分布深度不是与管节长度相对,如何在特定深度处实现注浆或者在地勘未揭露的地层实现注浆,尚无有效的方法,影响实际工程中管桩注浆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包括,
桩底管桩节,包括桩底管桩、固定安装桩底管桩上端的端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桩底管桩内的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上端的注浆口均与开设在所述端板上的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注浆管下端的出浆口延伸至所述桩底管桩的下端,所述第二注浆管下端的出浆口与所述桩底管桩的侧壁连通;
桩段管桩节,包括桩段管桩、固定安装在桩段管桩两端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以及固定安装在桩段管桩节内的第三注浆管,所述第三注浆管上端的注浆口与开设在所述上端板上的通孔连通,所述第三注浆管的下端伸至所述下端板外,所述桩段管桩节设置有若干节,若干节所述桩段管桩节依次对接后与所述桩底管桩节连接,若干节所述桩段管桩节内的所述第三注浆管依次连通,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注浆管和所述第二注浆管连通;
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所述桩底管桩节内的底部,用于探测所述桩底管桩节端部的土压力;以及,
压浆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三注浆管内注浆。
作为本发明所述可实现不同深度注浆的智能触探管桩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伸至下端板外的所述第三注浆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相邻所述桩段管桩节进行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注浆管上的上固定支座和下固定支座,所述下固定支座上铰接有至少两根支撑杆,所述上固定支座通过弹性支承组件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铰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滑动套设在所述第三注浆管外的活动套管铰接,所述活动套管位于所述上固定支座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交水建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东固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交水建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东固建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87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