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的电网拓扑智能成图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704536.6 | 申请日: | 2022-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0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 发明(设计)人: | 冯凯;刘道新;胡航海;陆鑫;陈婧;郭雷;张建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8 | 分类号: | G06F30/18;G01R31/00;G06F113/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京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07 | 代理人: | 陈斌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厂站线变户 融合 数据 电网 拓扑 智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的电网拓扑智能成图方法,涉及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技术领域,包括可伸缩矢量图形构建站内接线结构自动绘制组件,智能绘制变电站中主变,母线,开关主要元件信息、关系,以及变电站相邻接线情况。本发明通过生成电网拓扑,融合调度拓扑与营配调关系建立电厂-变电站-线路-变压器-表箱-用户的源网荷拓扑关系,基于开关物理档案建立设备-关口-计量点-表计的电量关系,结合线损模型实现了全网拓扑自动生成的功能,通过可伸缩矢量图形构建了电网拓扑自动成图组件,结合融合数据智能绘制了厂站接线结构和电网张力图,实现了图模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的电网拓扑智能成图方法。
背景技术
线损管理是贯穿公司生产全过程、经营全环节的全局性工作,涉及专业多、层级深、链条长、范围广,受传统售电抄表发行方式制约。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月度线损率“大月大、小月小”波动失真,同时以前业务上各管一段、各自为战、无法联动,相关数据在各专业系统中多头建档、命名不一、信息壁垒、难以贯通,公司层面缺乏统一的线损平台,管理在线化、数字化、精细化难度极大,“四分”线损管理难以落实。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基于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的电网拓扑智能成图方法,该基于厂站线变户融合数据的电网拓扑智能成图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电网拓扑可视化;
步骤二:图数一体化;
步骤三:拓扑智能绘制。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电网拓扑可视化还包括以下步骤:
AA:基于可伸缩矢量图形构建站内接线结构自动绘制组件,智能绘制变电站中主变,母线,开关主要元件信息、关系,以及变电站相邻接线情况。
AB:首先,根据需求接入元件数据,包括变电站、主变、母线、开关、线路,维护元件拓扑数据,确保元件关联正确,为后续站内接线图的绘制步骤做好准备。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电网拓扑可视化还包括以下步骤:
AC:根据变电站id,查询出母线、主变、主变开关、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线路开关、相连变电站的信息,将所有数据分成三部分:母线部分;主变及主变开关部分;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线路开关、相连变电站部分,主变部分数据按主变分组,输电线路部分按照相连变电站和电压等级进行分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电网拓扑可视化还包括以下步骤:
AD:后台数据传输完毕后,使用基于JointJs框架二次开发的图形绘制程序,按照本图的需求封装新的基础图形,为接下来的绘制步骤提供支持,在前台创建画板,使用joint.dia.Graph模型实例生成图形模型,并附加到 joint.dia.Paper模型中,之后绑定前台一个div,图像将在div中显示,然后对站内接线图进行绘制;
AE:除去站内接线图的绘制,同时实现从总体的角度对厂站、线路、开关元件的关联关系进行绘制,并通过线路张力的不同按比例真实还原电网结构;
AF:AE中通过线路张力的不同按比例真实还原电网结构主要步骤如下:
a)根据单位id、电压等级查询所需数据;
b)将查询返回的数据返回给绘图组件,生成设备数据多维数组;
c)根据数据解析设备关联关系,生成数据关系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45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