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5905.X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3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啸鹏;华国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1 | 分类号: | H04W4/021;H04W4/33;H04W6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4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wifi 室内 人员 定位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及方法,包括主控模块、局域网通信模块、WIFI嗅探模块、下位机显示模块;所述的WIFI嗅探模块对环境内的电子设备的MAC地址、信道类型、信号强度进行探测;所述的主控模块进行指纹定位算法处理以及与各个模块的通信过程;所述的下位机显示模块显示定位系统在局域网中的IP地址;所述的局域网通信模块将定位结果发送到局域网中。本发明提高室内定位精度和定位准确率,同时使得响应时间极大缩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定位领域,随着GPS等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室外定位技术发展已经很成熟,已经有了较多应用场景。而对于室内定位,由于室内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容易受到墙体的遮挡,GPS定位较差。
目前室内定位还在研究的技术也比较多,有A-GPS,超声波,红外线,地磁,RFID,蓝牙等。其中A-GPS精度高,速度快,但是其占用通信资源较多;超声波技术定位精度较高,但是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嘈杂环境定位很差;地磁技术成本比较低,但是稳定性较差;蓝牙技术设备体积小,容易集成,但是传输距离短;RFID技术成本不高,但是同样也存在传输距离短的问题。
WIFI技术通过接收信号强度(即RSSI)等方式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定位,同时也配合指纹法的方法来提升精度。虽然在室内环境中WIFI信号传输容易受到多径效应和环境影响,但其不需要额外部署设备,可以依托现有的WIFI设备,所以是目前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热点。
目前大多WIFI室内定位研究方向多是针对信号增强、滤波算法、先验样本采集进行的研究,而对于硬件平台研究不多,一般直接通过PC驱动WIFI嗅探模块或者使用单片机进行控制而极少使用FPGA芯片进行处理。FPGA芯片具有并行处理、精度高的优点,同时对于复杂的滤波算法其编程灵活,响应速度快,拓展性强在室内定位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时,目前研究中极少有将路由器信道类型引入指纹法特征中的,而仅从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信号强度来建立指纹库,这会导致对数据的挖掘力度不够。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及方法,使得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响应快、人机交互方便。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包括主控模块、下位机显示模块、局域网通信模块和WIFI嗅探模块;所述的WIFI嗅探模块可探测环境内路由器的信号强度、信道类型、MAC地址;所述主控模块与其他各个模块进行通信并将实时获得的WIFI信息与指纹库进行匹配进而确定位置信息;所述下位机显示模块显示连接的局域网的名称与IP地址;所述局域网通信模块将位置信息传送到局域网中,供上位机查看。
主控模块通过对获取到的WIFI信息与指纹库信息进行比对,当匹配成功还需进行二次判断以提高准确率。当二次判断成功,将位置信息发送给下位机显示模块与局域网通信模块。
局域网通信模块中预先保存设计的局域网网页文件,在下位机开始工作的时候,使用保存在模块中的网络名称与密码信息,进而连接上局域网。当主控模块定位成功时,接收位置信息并发送到局域网。上位机使用WIFI名称以及IP地址,通过浏览器访问通信模块,进而获得位置信息。
下位机显示模块中显示包括开始定位按钮、WIFI名称、被分配的IP地址、定位成功的房间号码、定位系统名称、定位系统logo。所述下位机显示模块在局域网通信模块连接入网络显示对应WIFI名称与IP地址;所述开始定位按钮在点击之后,系统开始定位工作,定位成功显示房间号码。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WIFI嗅探的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实现方法,使用了WIFI指纹法的定位算法。可根据工作流程分为离线阶段与在线阶段两个部分。离线阶段实时采集各个房间指纹信息,构建指纹库,并保存在主控模块中;在线阶段:将实时获得的WIFI数据与指纹库比对,进而获得位置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59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驾驶环境下交叉口车辆路径规划方法
- 下一篇:胶囊内窥镜运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