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3682.3 | 申请日: | 202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1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姜旭博;邓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鸿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5/06 | 分类号: | C08L25/06;C08L25/12;C08L27/06;C08L33/12;C08L71/12;C08L77/02;C08L69/00;C08L67/02;C08K5/18;C08K5/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华朋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1 | 代理人: | 修瑞杰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塑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其包括:包括:树脂载体、溶剂蓝97、溶剂紫36和高温油溶黑H3B,所述树脂载体、所述溶剂蓝97、所述溶剂紫36和所述高温油溶黑H3B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如下:所述树脂载体为98.342‑98.935%;所述溶剂蓝97为0.51‑0.9%;所述溶剂紫36为0.105‑0.155%;所述高温油溶黑H3B为0.010‑1.04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该配方制造出来的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红外线透光率达到92%以上,能够在正常的厚度的情况下,使其结构强度达到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防尘、防水和防碰撞的要求,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有利于上述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改性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
背景技术
随着对红外线更多的探究,目前,红外线已经应用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家庭用红外线烤箱、浴室用红外线灯暖、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以及医疗上红外线理疗。
由于红外线广泛的用途,使得制备红外透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红外透射塑料的需求更为广泛一些。红外透射塑料外观呈现黑色,可有效的截止可见光并透射红外光,光学性能稳定,适用性好,红外透射塑料虽然外观呈现黑色,但实际与常见的黑色塑料截然不同。
但是,现有设计中提高塑料透过红外线的比率的方法为将塑料的厚度降低,以提高红外线的透光率,然而采用上述方式,使得其结构强度降低无法到达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防尘、防水和防碰撞的目的,因此,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和改善以满足现代工业和市场对光电感应器越来越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其配方包括:树脂载体、溶剂蓝97、溶剂紫36和高温油溶黑H3B,通过该配方制造出来的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红外线透光率达到92%以上,能够在正常的厚度的情况下,使其结构强度达到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防尘、防水和防碰撞的要求,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有利于上述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推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其包括:树脂载体、溶剂蓝97、溶剂紫36和高温油溶黑H3B,所述树脂载体、所述溶剂蓝97、所述溶剂紫36和所述高温油溶黑H3B 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如下:
作为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树脂载体为PS、SAN、PVC、AS、 PMMA、PPO、PA6、PC、PBTP、PETP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发明中,所述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包括:树脂载体、溶剂蓝97、溶剂紫36 和高温油溶黑H3B,通过该配方制造出来的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红外线透光率达到92%以上,能够在正常的厚度的情况下,使其结构强度达到人们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防尘、防水和防碰撞的要求,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有利于上述可透红外线的塑料的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透红外线的塑料,其包括:树脂载体、溶剂蓝97、溶剂紫36和高温油溶黑H3B,其中所述树脂载体、所述溶剂蓝97、所述溶剂紫36和所述高温油溶黑H3B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分别如下:所述树脂载体为98.342-98.935%;所述溶剂蓝97为0.51-0.9%;所述溶剂紫36为0.105-0.155%;所述高温油溶黑H3B 为0.010-1.0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鸿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鸿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3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