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89771.0 | 申请日: | 2022-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4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严有祥;朱婷;林宇辰;林少山;罗晨;蔡俊宇;曾麟;陈鸿;孙志鸿;罗汪彬;徐宏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7/00;H01B7/20;H01B7/42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001 | 代理人: | 何小星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缓解 电缆 缓冲 层烧蚀 新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包括电缆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缆线上的导电液箱;所述电缆线包括设置于铝护套和绝缘屏蔽层之间的导电层;所述导电液箱通过一导管与所述导电层联通。该电缆在铝护套和绝缘屏蔽层间填充导电液。能够解决缓冲层烧蚀问题,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属于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因其有着较高的可靠性、占地面积少等优点,在我国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因其机械性能优良、安装维护方便、绝缘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成为我国电缆建设的不二选择。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正在投入运行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大多采用波纹铝护套结构,并在铝护套与绝缘屏蔽层间增设缓冲层。缓冲层可以提供隔热、阻水等作用,使铝护套与绝缘屏蔽层保持良好的电气接触。
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陆续投入运行以来,已使用了数十年的时间。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我国多地电网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陆续发现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阻水缓冲层出现烧蚀现象,其特点是在烧蚀表面出现大量白色粉末,烧蚀位置如图1所示。
缓冲层是由阻水带绕制而成,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故障点会出现大量绝缘屏蔽层表面灼伤,导致局部过热,甚至发生击穿。因此,如何研制出一款能够缓解或者说解决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缓冲层烧蚀现象的电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难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能够有效解决缓冲层烧蚀问题,延长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包括电缆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缆线上的导电液箱;所述电缆线包括设置于铝护套和绝缘屏蔽层之间的导电层;所述导电液箱通过一导管与所述导电层联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层包括导电液以及置于导电液上的半导电缓冲带。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液箱间隔设置于所述电缆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线由内到外依次为导体、导体包带、导体屏蔽层、绝缘层、绝缘屏蔽层、导电层以及铝护套。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铝护套外的外保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为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液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0-5000,电导率为1*10-6-1*10-3S/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能够缓解电缆缓冲层烧蚀的新型电缆,通过在外铝护套和绝缘屏蔽层之间设置导电层,由于导电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有效解决缓冲层上电阻不均匀而引发的局部过热问题;同时因为导电层的电气特性与电缆半导电层的电气特性接近,避免引起其他问题;再者导电液的流动性较好,可以充入长距离的电缆;
2、本发明在铝护套和绝缘屏蔽层间填充导电液,具有无毒,且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会对电缆造成腐蚀的特性;长期充入缓冲层,不会发生渗透,而侵入主绝缘,造成电缆绝缘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缆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电缆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和对比实施例的铝护套与缓冲层接触良好时的电缆温度分布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9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