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89035.5 | 申请日: | 2022-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0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于东雪;刘登峰;王京;张东喜;王路路;闫利刚;宋德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岩大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66;C02F101/36;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垠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48 | 代理人: | 江洁;王忠玮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能 缓释剂 强化 修复 三氯乙烯 tce 污染 地下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氢氧化镁、表面活性剂复配,大豆油、表面活性剂复配,然后将胶体氢氧化镁与乳化油混合均匀,制成双功能缓释型EVO‑Mg(OH)2。S2: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流场,采用一维有机玻璃柱装置模拟含水层,将EVO‑Mg(OH)2注入含水层,其能够有效迁移并促进TCE溶解迁移。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提出的双功能缓释剂EVO‑Mg(OH)2能够有效迁移并促进DNAPLTCE溶解迁移,同时能够长期缓慢释放电子供体和OH‑,提高缓释剂传输能力和利用效率,该方法采用的EVO‑Mg(OH)2具有缓释性,无需反复投加,成本低,且易制得,可广泛适用于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地下水处理技术领域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TCE是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由于其广泛应用于干洗和金属脱脂剂等工业过程中,TCE作为较为重要的化工产品,主要用于金属清洗剂行业,其次是用作化工原料,目前,主要作为制冷剂原料,需求量较大,早在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就已经将TCE列入“优先控制化合物”及“疑似致癌物质”名单并制定了相应环境标准,许多国家将TCE视为重要污染物。目前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去除TCE(活性炭吸附和高级氧化等),但是这些处理手段存在二次及持续性污染,对地层扰动性大,成本较高等不足;生物法处理TCE即利用微生物充分降解生成无害产物并降低成本,显然,生物法是一种有效的污染地下水处理方法。
目前,生物法主要采用厌氧还原降解TCE,地下水本身是一个寡氧环境且TCE为DNAPL相易迁移至厌氧区域,但其降解过程营养物质有限且生成酸性物质降低pH抑制脱氯菌作用,需投加电子供体及缓冲物质强化还原脱氯。近些年,采用乳酸,植物油,橄榄油作为电子供体,碳酸氢钠,碳酸氢钾作为缓冲物质,但这些材料需持续性投加存在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缓释剂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已有学者通过多种手段制备环境友好型缓释剂,但大多数只是具有单一缓释作用,并仅限应用于传统水处理领域,未涉及污染地下水修复领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的方法,该方法降解TCE成本较低,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附加EVO-Mg(OH)2的方式有效修复TCE污染地下水。双功能缓释剂EVO-Mg(OH)2能够有效迁移并促进DNAPL TCE溶解迁移,同时能够长期缓慢释放电子供体和OH-,提高缓释剂传输能力和利用效率,该方法采用的EVO-Mg(OH)2具有缓释性,无需反复投加,成本低,且易制得,可广泛适用于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功能缓释剂强化修复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氢氧化镁、表面活性剂复配,大豆油、表面活性剂复配,然后将胶体氢氧化镁与乳化油混合均匀,制成双功能缓释型EVO-Mg(OH)2。
S2: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流场,采用一维有机玻璃柱装置模拟含水层,将EVO-Mg(OH)2注入含水层,其能够有效迁移并促进TCE溶解迁移。
S3:所制得的双功能缓释型EVO-Mg(OH)2与污染地下水接触,模拟环境为将河砂介质、驯化介质、双功能缓释剂、培养液和TCE的水体混合,其能够长期缓慢释放电子供体和OH-,有效修复TCE污染地下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岩大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岩大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90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