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87299.7 | 申请日: | 2022-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2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 发明(设计)人: | 马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虹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08 | 代理人: | 蒋尊龙 |
| 地址: | 830002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大坝 软弱 基础 地下 混凝土 框格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涉及坝基修复技术领域,该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包括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以及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对坝基轮廓范围内表层1m至2m松散覆盖层清废后至风化泥岩,在风化泥岩内布置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以及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间距为30m(顺水流向)×30m(垂直水流向),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均入风化泥岩深度为8m,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入风化泥岩深度为7m,该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达到置换软弱地层,加固坝基,确保大坝结构安全的目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坝基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
背景技术
第三系高液限粘土、遇水膨胀的软岩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当前关于深覆盖软岩的大坝基础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几种常见的基础处理方案,如大开挖、砾石桩等均不能满足正常运用工况应力应变要求而,这样就导致大坝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移,因此会影响大坝长时间使用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能够解决大开挖、砾石桩等均不能满足正常运用工况应力应变要求而,这样就导致大坝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移,因此会影响大坝长时间使用的安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包括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以及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所述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以及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均由三个纵格梁以及横格梁组成,横格梁设置两个纵格梁之间;
地下混凝土框格梁施工步骤:对坝基轮廓范围内表层1m至2m松散覆盖层清废后至风化泥岩,在风化泥岩内布置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以及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间距为30m(顺水流向)×30m(垂直水流向),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设于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中心处,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均入风化泥岩深度为8m,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入风化泥岩深度为7m。
优选的,所述横格梁和纵格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框格梁宽度均为1m。
优选的,所述上游C20混凝土框格梁与下游C20混凝土框格梁在垂直水流向以间距每60m间隔断开。
优选的,所述心墙轴线C20混凝土纵格梁宽度为0.5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处理大坝软弱基础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采用地下混凝土框格梁处理水库大坝软弱基础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通过在大坝软基范围内连续形成不同跨度的地下混凝土框格梁,并结合坝基应力应变进行配筋等结构设计,最终达到置换软弱地层,加固坝基,确保大坝结构安全的目地,同时该设计方案避免了基础大开挖产生深基坑安全问题及大量施工排水的难题,该型发明具体结构科学、施工可靠、处理大坝软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发明坝基混凝土框格梁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发明框格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72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