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视镜雨刮器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85063.X | 申请日: | 2022-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2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邦;汤伟哲;徐瑞瑶;黄兴民;周新法;苏宇琛;罗刚;任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圣德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S1/60 | 分类号: | B60S1/60;B60S1/08;B60S1/34;B60R1/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九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7 | 代理人: | 王晓青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视镜 雨刮器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雨刮器及车辆,涉及车辆领域;该雨刮器包括后视镜壳体、雨刮器和采用镜片框安装在后视镜壳体内的后视镜片,后视镜片分隔后视镜壳体为内侧和外侧;其中,雨刮器包括驱动装置、刮板和第一弹性部,刮板贴合于后视镜片的镜面;第一弹性部连接设置在刮板上,使得刮板在后视镜上至少具有平直状态和折弯状态;驱动装置连接于刮板端部,用于驱动刮板绕其固定端在后视镜面往复摆动;后视镜壳体外侧设置有一容纳槽,当刮板处于折弯状态时,驱动装置驱动刮板收纳于容纳槽内。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将雨刮器收纳在后视镜本体之中,使得雨刮器整体美观安全;另一方面驱动装置和第一弹性部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结构,使得雨刮器使用控制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视镜雨刮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后视镜是汽车上的重要配件,主要用于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观察掌握后方的车辆行驶情况,保证行车安全。但是在雨雪天气行车时,外后视镜的镜面上常会落有雨水,不利于驾驶员进行观察,很多驾驶员会在行车途中不断伸手到车外后利用毛巾擦后视镜上的雨水,这大大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虽然现在有很多型号的汽车的后视镜都带有加热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对该种情况的发生,但遇到大雨天气,加热系统便不能及时的将雨水蒸发干,且蒸发干的镜面上也常会留下水印,影响镜面的清晰度,驾驶员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后方车辆的具体动向,为驾驶员的雨天驾驶带来极大的困扰,也会给驾驶带来安全隐患。
目前,已有相关专利公开了一些带有雨刮器的后视镜结构,但有些是纯机械结构,需人力手动的操控雨刮器进行擦拭,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上还有待提高;有些是电机机构,需要在防水上下高成本。例如,专利CN108944805A公开的后视镜雨刮器其设置有电机和齿轮,电机提供动力实现雨刮器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视镜雨刮器及车辆,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质的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实现刮板的摆动和收纳,无需人力手动或采用电机作为动力,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擦拭全面,可极大提高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视镜雨刮器,包括后视镜壳体、后视镜片和雨刮器;所述后视镜片采用镜片框安装在后视镜壳体内,后视镜片分隔后视镜壳体为内侧和外侧;
所述雨刮器包括刮板、驱动装置和第一弹性部,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后视镜壳体的内侧,所述刮板和第一弹性部设置在后视镜壳体的外侧,并且刮板贴合于后视镜片的镜面;其中,第一弹性部连接设置在刮板上,使得所述刮板在后视镜上至少具有平直状态和折弯状态;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刮板端部,用于驱动刮板绕其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端部在后视镜面往复摆动;
所述后视镜壳体外侧邻接于车身方向设置有一容纳槽,当所述刮板处于折弯状态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刮板收纳于所述容纳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刮板包括端部相连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一端连接于驱动装置,另一端设置有第一U型槽;所述第二连杆端部设置有第二U型槽,所述第二U型槽的两侧壁适配铰接于第一U型槽的两侧壁,并且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之间构成一安装空腔;
所述第一弹性部设置在第一安装空腔内,设置为一形状记忆合金材质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所述第一弹簧在通电条件下具有活动伸缩的自由度;
当所述第一弹簧伸长,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水平连接,刮板处于平直状态;当所述第一弹簧收缩,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垂直连接,刮板处于折弯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镜片框在所述后视镜壳体的底面中部至其靠近车身的侧面中部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构成容纳槽;
当刮板收纳于所述容纳槽内时,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处位于所述后视镜壳体的底面与其靠近车身的侧面的交汇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后视镜壳体的内侧底面上,包括第二弹性部和摆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圣德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圣德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50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