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81472.2 | 申请日: | 202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0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治军;王朝安;杜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145 | 分类号: | B22F1/145 |
代理公司: | 滁州创科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7 | 代理人: | 史芳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钝化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涉及勾舟机构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安装板,两所述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固定柱,两所述固定柱的周侧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所述舟皿位于第一活动板上,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翻转,直至所述舟皿翻转180°并从第一活动板移动到第二活动板,钴粉从所述舟皿中倒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通过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的配合实现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同步翻转,从而将第一活动板上的舟皿转移到第二活动板上并使舟皿翻转180°,将钴粉倒出,简化了原有工序,提高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勾舟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业快速发展,钴业由于在新能源锂电池中的不低含量也同步的得到发展,公知的,钴性质活跃,细金属钴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钴,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钴粉在输送时需要使钴粉表面钝化,如此隔绝空气以消除自燃现象。
申请人之前申请的授权公开号为CN216397997U,授权公开日为2022年04月29日,名称为《一种自动还原炉配套金属粉末钝化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包括一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一排支撑架,一排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一不锈钢炉管,所述不锈钢炉管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一惰性气体快速接头,且所述惰性气体快速接头的一端与不锈钢炉管相导通,还包括一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一后侧门,在所述后侧门移动路径的其中一个位置上,所述后侧门挡住不锈钢炉管的一端,所述不锈钢炉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一中转仓,用于钝化金属粉末,另外,舟皿从不锈钢炉管的一端将金属粉末送入不锈钢炉管的内部,不锈钢炉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U形结构的导轨,以便舟皿快速进出。
其中钴粉装于舟皿的内部,钴粉在钝化后随着舟皿从中转仓滑出,此时需要将舟皿从第一工位转移到第二工位然后夹紧舟皿并将舟皿翻转90°,倒出钴粉,进入下一道工序,现有技术中是采用机械手将舟皿从第一工位转移到第二工位,然后用两个液压杆夹紧舟皿并将舟皿翻转90°,工序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包括一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安装板,两所述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固定柱,两所述固定柱的周侧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所述舟皿位于第一活动板上,还包括一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一传动组件带动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翻转,所述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之间的夹角不断减小,直至所述舟皿翻转180°并从第一活动板移动到第二活动板,钴粉从所述舟皿中倒出。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一两固定连接在底板上表面的安装座,两所述安装座之间转动连接有一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转动轮,所述转动轮带动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翻转,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一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安装在一基座上,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一齿条,所述转动杆的周侧固定安装有一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齿条相啮合。
进一步的,两所述转动轮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短轴与长轴,两所述长轴的周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两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均与第二活动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两所述短轴的周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两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与第一活动板的一侧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一T形凹槽,所述齿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与T形凹槽相配合的T形滑块。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放置有一收纳箱,所述收纳箱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匀粉杆,所述匀粉杆的周侧固定连接有一匀粉组件,所述匀粉杆的周侧固定安装有一第二齿轮,所述转动杆的周侧固定安装有一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套设有一链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寒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14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