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溶针尖空心注射微针贴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81468.6 | 申请日: | 2022-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9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清华;吕宗凯;刘战强;蔡玉奎;杜宜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溶 针尖 空心 注射 微针贴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溶针尖空心注射微针贴片及方法,属于医用送药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底部固定设置多个微针,所述微针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微针基座,微针基座底部与可溶针尖连接;所述底座具有凹槽以存储输送的药物,微针基座内部设有中空管道与凹槽连通,中空管道底部延伸至可溶针尖处。该微针贴片将针尖设置为可溶的,在进行经皮给药时,针尖在刺入皮肤后可以与细胞间液发生反应,产生气泡进而快速溶解,不仅解决了针孔堵塞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针尖易折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送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溶针尖空心注射微针贴片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如何送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针经皮给药则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微针经皮给药相较于传统的胃肠道吸收给药与sc针头给药,具有治疗效果好、相对安全、疼痛感低、避免了针刺恐惧症、传递药物几乎无损伤性、剂量稳定、成本低等优点,在过去的几十年引起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空心微针送药相较于其余微针的送药方式,具有送药量更大、给药量最精确等优点,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不过目前空心微针在应用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针孔容易发生堵塞,空心针所能承受的轴向力较低,针尖更容易断裂滞留在皮肤内,从而引发炎症等问题,这使得空心微针无法有效地推广在实际之中,目前尚未能够提出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专利申请202110509927.8,名称为一种单晶硅空心微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楔形结构的单晶硅空心微针及制作方法。该专利申请采用(100)型的双面抛光硅片,包括A面和B面;对A面和B面进行涂光刻胶,制作刻蚀窗口和腐蚀窗口;然后对A面用深硅干法刻蚀工艺对A面进行刻蚀,在A面的刻蚀窗口内形成凹槽,在A面形成腐蚀保护膜;去除A面光刻胶;然后在硅片上沉积刻蚀保护层;将A面的腐蚀保护膜去除;将硅片放入腐蚀液中进行腐蚀;A面形成楔形结构,B面的腐蚀窗口内形成凹槽;最后将硅片上残留的腐蚀保护膜去除,在硅片上生成亲水性保护膜。该设计微针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但是仍不可避免会产生再刺入过程中堵塞针孔、针尖易断裂的问题,仍未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202121831481.2,名称为一种空心微针阵列芯片的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具有一定角度的空心微针贴片,具体结构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相对的正面和背面;微针,所述微针位于所述基板的正面,所述微针包括针尖、针孔和针面,所述针面向所述基板倾斜设定角度;沟槽,所述沟槽位于所述微针外周且半包裹所述微针;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基板的背面且与所述针孔连通。此微针贴片通过在基板上设置沟槽和导流槽以及将针面向基板倾斜设定角度,能够解决难以刺入皮肤或达到皮内深度的技术问题。但仍未解决刺入过程中堵塞针孔、针尖易断裂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避免刺入过程之中堵塞针孔、结构简单、避免针尖折断引发炎症的空心微针贴片,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溶针尖空心注射微针贴片及方法,该微针贴片将针尖设置为可溶的,在进行经皮给药时,针尖在刺入皮肤后可以与细胞间液发生反应,产生气泡进而快速溶解,不仅解决了针孔堵塞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针尖易折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溶针尖空心注射微针贴片,包括底座,底座底部固定设置多个微针,所述微针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微针基座,微针基座底部与可溶针尖连接;所述底座具有凹槽以存储输送的药物,微针基座内部设有中空管道与凹槽连通,中空管道底部延伸至可溶针尖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多个所述微针以多排多列形式固定在底座底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为上部开口的盒状,底座存储药物并传输给微针,底座具有底壁,微针固定于底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14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户外用新型直流调速柜
- 下一篇:一种用于制备钝化钴粉的勾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