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洗衣机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75628.6 | 申请日: | 202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2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赵赟杰;周庄苗;金光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F33/30 | 分类号: | D06F33/30;D06F39/00;D06F105/40;D06F103/6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张风雷 |
地址: | 231283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洗衣机 蒸汽 发生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蒸汽发生器内进水;进水结束后,蒸汽发生器开始加热;计算每次进水后蒸汽发生器内的蒸汽总量P,所述蒸汽总量P包括第n次进水蒸汽发生器工作产生的蒸汽量P1以及前(n‑1)次进水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量P2;比较蒸汽总量P与蒸汽洗所需蒸汽量SUM之间的大小关系。本发明在蒸汽发生器工作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计算蒸汽产生量,进而利用计算得到的蒸汽量来控制蒸汽发生器的工作,受进水压变化、管路情况的影响较小,产生的蒸汽量稳定,可实现对蒸汽量的精确控制,具有节约蒸汽洗用水量,蒸熏效果好的优点,此外,本发明无需增设水位传感器,不会增加电器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衣机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杀菌、除味、除皱的效果,当下的洗衣机很多都带有蒸汽功能,蒸汽功能的实现方式多是通过加装单独的蒸汽发生器组件。蒸汽发生器的主要结构包括储水的腔体、加热管、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通过进水口向腔体内部注水,然后通过加热管将腔体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蒸汽,蒸汽会通过出气口顺着橡胶软管进入洗衣机的内筒,从而达到对内筒衣物的蒸熏效果。且现有对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如下:打开进水阀,水通过软管进入蒸汽发生器的腔体,进水量通过进水阀的打开时长来控制,一般会通过实验得到一个合适的预设值。进水完毕后,通过加热管将腔体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软管不断地进入洗衣机内筒。当腔体内的水分蒸干后,腔体的温度在加热管作用下不断升高,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或者温度保护器断开)到干烧后,停止加热,打开进水阀进水,如此循环,就能持续产生蒸汽。
然而,现有的控制方案无法准确控制进水量与产生的蒸汽量,即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进水量进而确定进水阀的打开时间,这种控制方法受多变的水压、水龙头流量、管路等情况会存在很大的误差,无法精确地控制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量,如果在蒸汽发生器中加装液位传感器来测量进水量,又会增加额外的电气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电器成本的情况下,通过现有的温度传感器,结合算法计算出产生的蒸汽量,以达到对蒸汽量的精确控制,节约蒸汽洗的用水量,控制蒸熏效果的洗衣机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洗衣机蒸汽发生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向蒸汽发生器内进水;
S200:进水结束后,蒸汽发生器开始加热;
S300:计算每次进水后蒸汽发生器内的蒸汽总量P,所述蒸汽总量P包括第n次进水蒸汽发生器工作产生的蒸汽量P1以及前(n-1)次进水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量P2,所述第n次进水蒸汽发生器工作产生的蒸汽量P1包括蒸汽发生器内腔温度处于水的沸点T1时腔内产生的蒸汽量P11以及蒸汽发生器内腔温度大于水的沸点T1时腔内产生的蒸汽量P12,进而得到蒸汽总量P=P11+P12+P2;
S400:比较蒸汽总量P与蒸汽洗所需蒸汽量SUM之间的大小关系,若P≥SUM,则蒸汽发生器结束工作,若P<SUM,则重复前述步骤直至满足P≥SUM。
优选的,步骤S300中P11的计算步骤具体包括:
S3110:记录蒸汽发生器内腔温度处于水的沸点T1时所维持的时间t;
S3120:计算P11=μ*t,其中,μ为蒸汽发生器内腔温度处于水的沸点T1时水的蒸发速度。
优选的,步骤S300中P2满足以下条件:当向蒸汽发生器内进水次数n≤1时,P2为0;当向蒸汽发生器内进水次数n>1时,P2为前(n-1)次进水产生的蒸汽量之和。
优选的,所述步骤S3110具体包括;
S3111:蒸汽发生器内腔温度升高至水的沸点T1时开始计时,并将时间记为t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56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