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圆柱体浮式防船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70161.6 | 申请日: | 202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余葵;杨小岳;彭炳力;刘宪庆;王洪铭;任奥博;周昱焘;龚丰顺;刘文敏;李梦源;李瑞朝;邓皓天;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26 | 分类号: | E02B3/26;E01D1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诚达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89 | 代理人: | 贺春林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圆柱体 浮式防船撞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桥梁防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圆柱体浮式防船撞装置,包括可拼接的浮筒,浮筒包括固定连接的内筒和浮体,内筒内安装有缆绳收卷器和控制器,浮筒由锚缆进行固定,内筒内设有第一安装腔,第一安装腔内设有蓄电池组,第一安装腔内设有安装筒,安装筒内设有拼接组件,拼接组件包括中心柱,中心柱上设有安装轴,安装轴上套设有两个基座,两个基座均包括基环,基环上均铰接连接件,两个基座的连接件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自由端均设有拼接块,安装轴上铰接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自由端设有固定柱,固定柱顶端设有第二限位片,具备防撞效果较好、可拨开船艏对自身及船舶的损伤较小、安装方便不占航道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防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圆柱体浮式防船撞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防船撞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
橡胶护舷,主要用于码头港口靠泊时缓冲船舶撞击力,保护码头前沿,安装于桥墩上,通过橡胶弹塑性变形,吸收船舶撞击能量,具有安装方便,不占用航道等优点。由于变形能力有限,所以防撞能力较弱,仅适合用于防撞装置与桥墩接触处进行局部消能。
集群式防撞桩,采用独立式防撞结构,船舶撞击力不传递至桥墩,故对桥墩自身抗力无硬性要求;但由于其本身为刚性结构,对自身结构及船舶损伤大;修建集群式防撞桩对桥区地质条件要求较高且工程周期长,因此对桥区日常通航有较大影响;集群式防撞桩被撞后整体损坏,不易修复,维修造价高,故该种防撞装置没有大范围应用。
自浮式钢套箱,优点在于柔性防撞,对船舶结构损伤小;防撞装置安装所需时间短,不影响桥区正常通航;对桥区地质条件无要求。但该防撞装置也存在以下缺点,船舶撞击力会传递至桥墩,故需要桥墩自身有抗撞能力;安装自浮式套箱,需按照桥墩线型布设,难以批量化生产;防撞钢套箱涂装耐久性差,涂装要求高。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圆柱体浮式防船撞装置,具备防撞效果较好、可拨开船艏对自身及船舶的损伤较小、安装方便不占航道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圆柱体浮式防船撞装置,包括可拼接的浮筒,所述浮筒包括固定连接的内筒和浮体,所述内筒内安装有缆绳收卷器和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缆绳收卷器的运行,缆绳收卷器用于锚缆的收放,浮筒由锚缆进行固定,所述内筒内设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内设有蓄电池组,缆绳收卷器与蓄电池组电连接,所述第一安装腔内设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内设有拼接组件,所述拼接组件包括中心柱,中心柱滑动穿设于安装筒内,所述中心柱上设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上套设有两个基座,两个所述基座均包括基环,所述基环上均铰接连接件,两个基座的所述连接件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均可与内筒的顶端触离,第一伸缩杆的自由端均设有拼接块,拼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安装轴上铰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自由端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顶端设有第二限位片,所述内筒顶端安装有用于防止中心柱脱离安装筒的第二限位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进行了以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筒内设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内安装有发电机,所述内筒的底部安装有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穿线管,所述穿线管上转动安装有水轮,所述水轮上固定安装有齿圈,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安装有与齿圈啮合的齿轮、另一端与发电机的转子连接用于驱动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由水能驱动水轮旋转带动齿圈转动,齿圈通过齿轮带动传动轴旋转驱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并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组内;用于固定浮筒的锚缆经穿线管穿入内筒内,在穿线管的作用下可避免水轮与锚缆发生干涉。
进一步,浮筒拼接后所述拼接组件上安装有光伏板,所述光伏板与蓄电池组电连接。通过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组内,以供缆绳收卷器运行所需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0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