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线连接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68726.7 | 申请日: | 2022-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9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 发明(设计)人: | 方伟;岳梦龙;王玉闯;史克强;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24/00;H01R13/02;H01R31/06;H01R13/68;H01R13/502 |
| 代理公司: | 洛阳华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03 | 代理人: | 李征 |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连接器 | ||
本发明关于一种接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还包括与上述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串联的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且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与负载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连接的第二连接器输入部件,该第二连接器输入部件通过转接或直接的方式与多个第二连接器输出部件连接,且该第二连接器输出部件用于为车载负载供电。本发明接线连接器可替代车身配电设备,更方便在车身布置,更有效的利用车身空间,减少车身导线的布置节省成本,提高了汽车用电设备的可维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电动汽车将配电功能集成至配电设备或者多合一设备中,布线方式是从电池包中引出至配电设备或多合一设备中,然后由配电设备连接至前舱或后舱的用电设备。但这种布线方式具有整车布线成本高,安装空间大,成本高,不便于维修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时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接线连接器,使其能够减少车内走线。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还包括与上述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串联的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与负载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连接的第二连接器输入部件,该第二连接器输入部件通过直接或转接方式与多个第二连接器输出部件连接,且该第二连接器输出部件用于为车载负载供电。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其中一个与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连接的负载为电机,所述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与动力电源连接。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所述电机和动力电源分舱设置。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为两根主铜排/大电流线束,所述第一连接器输出部件包括第一输出部件和第二输出部件,所述第一输出部件为两根大电流线束/主铜排,第二输出部件为两根小电流线束/铜排。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与第一输出部件直接或转接连接,所述第二输出部件通过直接或转接方式与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连接。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连接的位置以及第一连接器输入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连接的位置均位于第一连接器壳体。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第二连接器的固定位置能够根据车内空间自由选择。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第二连接器输入部件分别为第一输入部件和第二输入部件,其中第一输入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连接,第二输入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连接,且所述第一输入部件和第二输出部件分别通过转接或直接方式与多个第一输出部件和多个第二输出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和第二输入部件之间或第一输出部件和第一输入部件之间设有过载保护部件。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的过载保护部件为保险或其他过载保护类元器件,每个第二输出部件均通过铜排与一个保险或其他过载保护类元器件连接,每个保险均通过铜排与第一输入部件或第二输入部件串联。
前述的接线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第二连接器的壳体包括下壳体和固定在下壳体盖板上的上壳体,且第一输入部件与第一输出部件的连接部分位于上壳体内,以及第二输入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的连接部位于下壳体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68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