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52974.2 | 申请日: | 2022-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9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国;叶明安;水根妹;倪森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D04B1/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兴知捷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38 | 代理人: | 林振兴 |
| 地址: | 3145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针板横机 提花 浮线绕前 组织 编织 方法 针织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板横机,根据花型需求设置提花组织A色和提花组织B色区域,利用后针床和前针床隔针编织提花组织,在所述提花组织需设置浮线绕前组织的区域,利用后针床偶数针位编织浮线绕前组织。本发明通过在两针板横机设备上隔针编织双层提花结构,利用隔针后空余的针位进行编织后浮线绕前组织,从而实现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结构,从而满足更多的设计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领域,具体讲是一种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背景技术:
传统横机纬编提花组织,属于双层结构,而提花上做浮线绕前组织需要有空余的对面针床针位来进行翻针后浮线绕前,由于受到设备和针法的影响,传统工艺无法利用两针板横机在提花上进行浮线绕前组织。但随着针织服装开发需求的日渐增强,在提花组织上增加组织结构的花型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利用两针板横机在提花组织上实现浮线绕前组织编织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通过在两针板横机设备上隔针编织双层提花结构,利用隔针后空余的针位进行编织后浮线绕前组织,从而实现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板横机,根据花型需求设置提花组织A色和提花组织B色区域,利用后针床和前针床隔针编织提花组织,在所述提花组织需设置浮线绕前组织的区域,利用后针床偶数针位编织浮线绕前组织,从而实现在提花组织上设置浮线绕前组织。
具体的,纱嘴A带A色纱线,纱嘴B带B色纱线,进行如下编织,
将前针床第34、38针位线圈翻至后针床,纱嘴A右行编织前针床第2、4、6、8、10、22、24、26、28、30针位和后针床第11、13、15、17、19、31、33、35、37、39针位线圈;再将后针床第34、38针位线圈翻回前针床;将前针床第22、26、30针位线圈翻至后针床,纱嘴B右行编织前针床第12、14、16、18、20、32、34、36、38、40针位和后针床第1、3、5、7、9、21、23、25、27、29针位线圈;再将后针床第22、26、30针位翻回前针床。
以上步骤34、38针位为B色编织A色浮线绕前针位,第22、26、30针位为A色编织B色浮线绕前针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上述两针板横机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两针板横机设备上隔针编织双层提花结构,利用隔针后空余的针位进行编织后浮线绕前组织,从而实现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结构;本发明突破了传统编织方法的局限性,为横机提花组织结合浮线绕前组织的编织开辟新路径,对更好地诠释设计理念和提高产品的品质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及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所有两针板电脑横机,可满足并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提花浮线绕前组织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就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529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两道消波措施的组合式防爆波活门
- 下一篇:一种自转靶托真空原位抓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