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32366.5 | 申请日: | 2022-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3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金凡斐;张晓军;范乐庆;姜庆玮;张金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2/64 | 分类号: | E04B2/64;E04B2/68;E04G13/02;E04G17/065 |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皓清 | 
| 地址: | 06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构造 墙体 连接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混凝土制作的T形构件,T形构件之间沿纵向罗列;对T形构件的浇筑腔内进行混凝土浇筑即完成构造柱的施工,T形构件不需要拆除,通过第一螺纹钢筋、第二连接钢筋的设置,可以使T形构件与墙体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定,实现良好的抗剪切力的作用,保证了墙体与构造柱之间的牢固性和抗震性,第一螺纹钢筋、第二连接钢筋均与T形构件之间滑动连接,即方便了同组的第一螺纹钢筋之间通过钢筋连接套筒连接并进一步加强构造柱的强度,也方便了对第二连接钢筋的位置进行调整,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砌体结构施工阶段,需要设置构造柱,构造柱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通常还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主要是为了增强墙体的稳定性,但是现有的构造柱与墙体的横向连接并不是很稳定。
在砌体施工过程中按照先退后进的原则需留置马牙槎,待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成后,采用木模板支模,最后浇筑混凝土,这种传统的施工方法不仅马牙槎留置不规范,并且采用木模板支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又要拆模,程序繁琐,构造柱施工速度慢,混凝土成型质量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构造柱与墙体稳定连接的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
本发明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混凝土制作的T形构件,T形构件之间沿纵向罗列;
T形构件包括第一围板,第一围板同一个面的两侧分别垂直设置有第二围板和第三围板,第二围板和第三围板的相对面且远离第一围板的一侧分别垂直设置有第四围板和第五围板,第四围板和第五围板相邻的一侧且背离第一围板的侧面上分别垂直设置有第六围板和第七围板,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第四围板、第五围板、第六围板和第七围板组合形成带有开口的T形的浇筑腔;
第二围板和第三围板中相对贯穿并滑动连接有多组第一螺纹钢筋,同组的第一螺纹钢筋之间套装有钢筋连接套筒,第六围板和第七围板中贯穿有并滑动连接有与第一螺纹钢筋相垂直的第二连接钢筋;
第二围板和第三围板外侧、浇筑腔的开口外侧均垒砌有墙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对T形构件的浇筑腔内进行混凝土浇筑即完成构造柱的施工,T形构件不需要拆除,通过第一螺纹钢筋、第二连接钢筋的设置,可以使T形构件与墙体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定,实现良好的抗剪切力的作用,保证了墙体与构造柱之间的牢固性和抗震性,第一螺纹钢筋、第二连接钢筋均与T形构件之间滑动连接,即方便了同组的第一螺纹钢筋之间通过钢筋连接套筒连接并进一步加强构造柱的强度,也方便了对第二连接钢筋的位置进行调整,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
作为优选,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第六围板和第七围板的外端之间相对设置有卡槽,卡槽之间设置有遇水膨胀板。
相邻的T形构件之间,两个第二围板上、下相对设置有至少一组钢筋卡座,两个第三围板上、下相对设置有至少一组钢筋卡座,每组钢筋卡座中卡接有第三螺纹钢筋,第三螺纹钢筋两端套装有限位螺母。
钢筋连接套筒的外表面横截面呈圆形,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
钢筋连接套筒外表面横截面呈多边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T形混凝土模壳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结构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23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