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壤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25766.3 | 申请日: | 2022-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8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军;孟旭超;卢绪川;赵欣欣;盛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谭鹏敏 |
地址: | 21001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环境 智慧 监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智慧土壤环境监测领域,提供了一种土壤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和方法,包括:获取实际采样点位置信息,控制采样主体移动到实际采样点位置;获取中控端的同意采样指令后,以实际采样点位置中心为定位基准,按照预设采样数量获取满足预设平整度条件的子采样点位;控制压实端对子采样点上的杂物压实直到其厚度不再发生变化后复位;识别压实后覆盖杂物的厚度,并且控制第一推铲端倾斜向下移动经过计算的距离,使得第一推铲段倾斜向下移动的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为覆盖杂物的厚度与部分采样深度之和,控制第一推铲端行进将覆盖杂物和土层移出,以使得采样中心暴露,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监测采样效率以及保证采样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慧土壤环境监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壤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连续覆被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物质,是随着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自然体;地球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的系统,土壤位于该系统的中心,既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受自然和人为作用、内在或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区域内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未明显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但实际上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只能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不同自然条件下发育的不同土类或同一种土类发育于不同的母质母岩区,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统计性的。
土壤取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子环节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现有技术中取样一般是依靠人工完成的,人工劳动强度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和方法,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方面,一种土壤环境智慧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实际采样点位置信息,控制采样主体移动到实际采样点位置;根据土壤监测目的,土壤环境监测有4种主要类型: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和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获取中控端的同意采样指令后,以实际采样点位置中心为定位基准,按照预设采样数量获取满足预设平整度条件的子采样点位;
控制压实端对子采样点上的杂物压实直到其厚度不再发生变化后复位;
识别压实后覆盖杂物的厚度,并且控制第一推铲端倾斜向下移动经过计算的距离,使得第一推铲段倾斜向下移动的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为覆盖杂物的厚度与部分采样深度之和,控制第一推铲端行进将覆盖杂物和土层移出,以使得采样中心暴露;
控制第一推铲端将其转动形成的避让土壤层从形成的避让土坑内带出;
控制第一推铲端沿着避让土坑取样,得到第一土壤层;
控制切除端切除目标土壤层与第一推铲端接触的部分,得到目标土壤层;
对目标土壤层进行混合和除杂处理,控制封口端和贴标端对进行除杂后所得装袋的土样进行封口处理和贴标处理;
向中控端发出取样完成的提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获取实际采样点位置信息,控制采样主体移动到实际采样点位置具体包括:
获取目标采样点位置信息,根据该位置信息控制采样主体移动到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为包含目标采样点在内预设面积大小的区域;
识别目标区域内的环境信息,判断目标采样点周围的环境信息与目标采样点的环境信息是否一致,否则,重新确定实际采样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57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