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笔及电子笔用芯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07369.3 | 申请日: | 2022-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43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前田正之;釜井智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和冠 |
| 主分类号: | G06F3/0354 | 分类号: | G06F3/0354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季莹;方应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笔用芯体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笔及电子笔用芯体,实现即使细型化也能够充分承受猛烈的使用的可靠性高且能够容易地制造的电子笔。芯体(24)由轴部(241)和笔尖部(242)构成,轴部(241)为棒状体,且沿着一方的端部侧的侧面周围设置有槽部(Gv1、Gv2)。笔尖部(242)设置有供轴部(251)的一方的端部侧插入的孔部(242H),且在该孔部(242H)的内壁面设置有与轴部(241)的槽部(Gv1、Gv2)嵌合的突起部(Pr1、Pr2)。在将芯体(24)安装于壳体(23)的情况下,芯体(24)的轴部(241)的槽部(Gv1)位于比壳体(23)的开口部(23a)靠外侧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相对于搭载于例如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位置检测装置的位置指示器而使用的电子笔及在该电子笔中使用的电子笔用的芯体。
背景技术
作为被称作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高功能电话终端之类的电子设备的输入设备之一,使用位置检测装置和位置指示器。位置指示器一般形成为笔型,被称作电子笔、触控笔等。在该说明书中,将形成为笔型的位置指示器记载为电子笔。电子笔的芯体会给书写感(书写状况)带来影响,因此是电子笔的重要的构成构件。关于电子笔的芯体,使其笔尖接触的电子设备的操作面(输入面)是玻璃、树脂等,因此考虑由在芯体的笔尖与操作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引起的钩挂、笔尖的磨损等各种各样的要素而进行了各种设计。
例如,在之后记载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由弹性构件构成的前端部、由比前端部的弹性构件硬的材料构成的基台部及比基台部细的芯体主体部来构成芯体的发明。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芯体的情况下,能够改换书写感或者减少与电子设备的操作面的摩擦等。另外,本申请申请人关于“为了抑制由与操作面的摩擦引起的磨损,使利用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形成的纤维混合于树脂来形成电子笔用芯体”进行研究,已经进行了国际专利申请(国际专利申请PCT/JP2021/00350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6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伴随于搭载有位置检测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关于电子笔也在推进小型化、细型化,伴随于此,关于电子笔用芯体也在推进细型化。然而,若因将芯体细型化而强度下降、变得容易破损,则无法实现细型化的可靠性高的电子笔。另外,关于电子笔用芯体,希望书写感好、不会损伤电子设备的操作面、芯体的笔尖的磨损减少。而且,也希望能够尽量简单地制造。这样,在电子笔用的芯体的细型化时,必须清除强度的提高、书写感的提高、电子设备的操作面(输入面)的保护、笔尖的磨损的减轻、制造的简易化之类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的情况下,由于将电子笔用的芯体通过双色成型而将前端部、基台部及芯体主体部通过所谓的双色成型(热熔接)一体形成,所以全部部分成为树脂材料。因而,可认为在细型化的情况下有时在强度的方面不充分。另外,在为了抑制由与操作面的摩擦引起的磨损而使利用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形成的纤维混合于树脂来形成电子笔用芯体的情况下也是,其整体是树脂,因此在细型化的情况下,同样在强度的方面留有担心。本来,利用使纤维混合后的树脂构成细型化的芯体主体部(轴部)自身就是困难的。
鉴于以上的情况,目的在于实现即使细型化也能够充分承受猛烈的使用、可靠性高且能够容易地制造的电子笔。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电子笔,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体,由轴部和笔尖部构成,所述轴部为棒状体,且沿着一方的端部侧的侧面周围设置有槽部,所述笔尖部具备供所述轴部的所述一方的端部侧插入的孔部,且在所述孔部的内壁面设置有与所述轴部的所述槽部嵌合的突起部;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和冠,未经株式会社和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073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