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添加方式的判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05263.X | 申请日: | 2022-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3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朱瑞芝;张玲;李振杰;蒋薇;刘志华;王凯;杨继;司晓喜;徐艳群;张凤梅;刘春波;唐石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D3/02 | 分类号: | A24D3/02;A24D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陈有业;任永利 |
| 地址: | 65023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甜味剂 卷烟 添加 方式 判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添加方式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合成甜味剂的热裂解温度点和沸点确定其在卷烟烟支中的添加方式。本发明的判定方法,根据合成甜味剂的热裂解温度点和沸点快速确定新合成甜味剂在卷烟烟支中的添加方式和加香点位,解决了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的精准添加和高效利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添加方式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卷烟中的香精香料与食品中的香精香料在转移方式和作用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食品是直接食用进入口中,食品中添加的香精香料会直接作用于感官主要是味觉感官、也包括嗅觉感官。而卷烟中的香精香料则不同,卷烟中添加的香精香料在燃吸过程中通过转移进入主流烟气,让消费者感知,主要是嗅觉感官,也包括味觉感官。卷烟烟支分为燃烧部位如烟丝卷烟纸等、非燃烧部位如滤嘴段、口触部位如丝束接装纸等,烟支的不同部位添加的香精香料,消费者嗅觉和味觉感知的强弱会不同。
传统的甜味剂如白糖、红糖、蜂蜜、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一般都添加于烟丝中,在卷烟加料环节使用,烤烟型配方的用量为0.3%~1%,混合型卷烟的用量为3%~5%。传统甜味剂的使用可增加烟草的甜润感、生津感,使烟气柔和细腻,提高卷烟的内在质量。近几年,由于糖精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甜菊糖甙等合成甜味剂具有高效、经济等优点,因此在食品中被广泛应用。随着卷烟加香加料技术的提升,许多工业企业也开始探索新型合成甜味剂在卷烟加香中的可用性。
卷烟加香较为复杂,卷烟烟支分为燃烧部位如烟丝卷烟纸等、非燃烧部位如滤嘴段、口触部位如丝束接装纸等,烟支不同部位添加的香精香料,消费者嗅觉和味觉感知的强弱会不同。由于香精香料添加到卷烟烟支中如果加入的点位不合适会导致香精香料的利用率低、留香不持久、调香效率低等问题,甚至起不到加香作用。香精香料加入到卷烟烟支中的什么点位或什么方式才能发挥较大作用目前主要通过产品研发人员的经验以及反复的评吸,耗时耗力。即不同香精香料适合于添加于卷烟不同部位以及最合适的添加方式,目前还没有判定方法;特别是对于新合成的甜味剂在卷烟中添加方式目前更是没有判定方法。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卷烟烟支用香精香料的精准添加缺乏技术指导而导致香精香料的利用率低、留香不持久、调香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精准添加的判定方法,可以指导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的精准添加和高效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添加方式的判定方法,根据合成甜味剂的热裂解温度点和沸点确定其在卷烟烟支中的添加方式。
优选地,当所述合成甜味剂的沸点在400℃以下时,若合成甜味剂的沸点小于热裂解温度点时,所述合成甜味剂加香位点在卷烟烟支的燃烧部位或口腔接触部位;若合成甜味剂的沸点不小于热裂解温度点时,所述合成甜味剂加香位点在卷烟烟支的非燃烧部位或口腔接触部位;当所述合成甜味剂的沸点不低于400℃时,所述合成甜味剂加香位点在卷烟烟支的口腔接触部位。
优选地,所述卷烟烟支的燃烧部位为卷烟烟支的烟丝或卷烟纸。
优选地,所述卷烟烟支的非燃烧部位为卷烟滤嘴;所述合成甜味剂在卷烟烟支的非燃烧部位的加香为爆珠形式添加在滤嘴中。
优选地,所述卷烟烟支的口腔接触部位为丝束或接装纸。
优选地,所述合成甜味剂为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或甜菊糖甙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判定方法,根据合成甜味剂的热裂解温度点和沸点快速确定新合成甜味剂在卷烟烟支中的添加方式和加香点位,解决了合成甜味剂在卷烟中的精准添加和高效利用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052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