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智能电网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的台区户变拓扑识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97983.6 | 申请日: | 202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3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唐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聚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H02G3/02;H02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智能 电网 侵入 负荷 辨识 台区户变 拓扑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基于智能电网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的台区户变拓扑识别装置,所述终端控制设备主体上等距设置有连接插口,且在连接插口的边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固定环;通过本技术方案设计的锁紧组件和防护组件,能够提高控制终端与传输线缆连接的稳固性,即通过锁紧组件中的活动块和凸块、防滑辅助块之间的配合使用,对于传输线缆能够进行很好的夹持稳固,从而避免传输线缆与终端设备的连接产生松动,且通过防护组件保证其在发生误碰时避免造成损坏和连接松弛,确保相应控制终端设备工作的正常运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智能电网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的台区户变拓扑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人力,智能电网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利用智能电网的基础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解决电网的安全、故障抢修、线损管理等实际问题也初现成效。
现阶段利用现有智能电网的采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解决电网安全、故障抢修、线损管理、反窃电等有一定的作用,现有技术下对于户变拓扑识别系统的控制、传输等功能都是通过移动设备终端来实现,终端控制设备对于其功能的提现尤为重要。
对于信号的识别、反馈、输送工作通常依赖终端设备上的传输线缆来实现,传输线缆与终端设备的连接通常为插接连接,在长时间工作或者检修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一方面,长时间工作下会造成其连接产生松动,另一方面,在对终端设备进行检修工作时,容易误碰到传输线缆与设备的连接位置,同样也会造成连接松弛的现象,对于其两者连接位置没有很好的防护结构,从而会导致连接失灵,控制工作中断,会影响其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智能电网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的台区户变拓扑识别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智能电网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的台区户变拓扑识别装置,包括
终端控制设备主体,所述终端控制设备主体上等距设置有连接插口,且在连接插口的边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固定环;
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置在固定环中,且锁紧组件包含有活动块、活动条、复位弹簧、弧形传动斜槽、凸块、防滑辅助块、辅助弹簧、内螺纹锁定圈,所述活动块活动设置在活动腔中,活动腔对称设置在固定环中;
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包含有凹槽、活动板、第一防护弹簧、第二防护弹簧、防护环、辅助凸头。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与终端控制设备主体上的连接插口设置位置相对应、设置组数相同。
优选的,所述活动块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有活动条,且活动块在与活动条相连接端一体成型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活动腔中,所述活动条的一端延伸至弧形传动斜槽中,所述活动块的另一端等距固定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中活动设置有防滑辅助块,防滑辅助块的一端一体成型设置有辅助弹簧,辅助弹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凸块中,所述弧形传动斜槽等距设置在内螺纹锁定圈内侧壁,所述内螺纹锁定圈螺纹连接设置在固定环外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弧形传动斜槽与活动条设置位置相对应、设置组数相同,活动条延伸至弧形传动斜槽中的端部设置为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弧形传动斜槽的槽口宽度大于活动条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凸块在活动块一端的端面对称设置有两排,并且凸块进行倾斜设置,两排的倾斜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凹槽等距设置在内螺纹锁定圈外侧壁上,凹槽中活动设置有活动板,活动板的底端一体成型对称设置有第一防护弹簧,第一防护弹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凹槽的底端,活动板的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第二防护弹簧,第二防护弹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凹槽的侧壁,活动板等距固定设置在防护环的内侧壁,所述防护环的外侧壁等距固定设置有辅助凸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聚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蚌埠聚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79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