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缘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旋转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94268.7 | 申请日: | 2022-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6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江头康平;名取诗织;保田直纪;长谷川和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21H19/24 | 分类号: | D21H19/24;H01B3/52;D21H27/12;C09D163/00;C09D171/12;C09D5/25;C09D7/61;C08J7/04;C08L81/02;D06N3/12;D06N3/14;B32B27/28;B32B27/36;B32B2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秋瑾;宋俊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及其 制造 方法 旋转 电机 | ||
绝缘片(1)以绝缘纸、绝缘膜、无纺织布和网状布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为基材(2),在基材(2)上形成由未固化或半固化状态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绝缘树脂层(3)。所述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具有25℃时固态的热固性树脂、25℃时液态的热固性树脂、小于等于60℃时反应惰性的潜在性固化剂,相对于所述固态的热固性树脂和所述液态的热固性树脂的总计100质量份,将固态的热固性树脂设为10质量份至90质量份的范围,绝缘树脂层(3)不形成在被切断的区域和弯曲成型的加工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区域。具有优异的散热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绝缘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包含电动机、发电机、压缩机等的旋转电机中,随着小型化和高输出化,需要绝缘性、耐热性和排热性优异的绝缘材料。在绝缘对象的构件之间,例如在定子铁芯和线圈的间隙中配置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如果局部残留空气层,则会成为绝缘性、排热性和耐振性降低的原因。以往,在定子铁芯的槽内收纳线圈时,在槽内壁与线圈的间隙插入绝缘纸,线圈用液态的绝缘清漆进行浸渍处理。
但是,随着定子绕组的高占积率化,槽内壁、线圈以及绝缘纸各自的间隙变窄,产生了绝缘清漆不能充分渗透而局部固定的问题。另外,若为了提高渗透性而使用低粘度清漆,则在线圈末端滴下的清漆大多会漏到铁芯部的端面,造成线圈内部的附着量不充分。其结果是,如果线圈的固定性能降低,就会对旋转电机的长期的绝缘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汽车用旋转电机的情况下,线圈的固定性能的降低是使推测汽车舒适性的一个标准即噪音、振动、刺耳(Noise、Vibration、Harshness:以下称为NVH特性)恶化的主要原因。
并且,随着高输出化,定子绕组的发热温度有上升趋势,从旋转电机的耐久性的观点来看,有必要提高排热性能,但是在绝缘清漆没有充分附着在线圈间而含有空气层时,线圈的热量不能有效地排热到铁芯。
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方法,即将线圈与定子铁芯绝缘地固定而不对线圈进行绝缘清漆的浸渍处理。在以前的示例中,使用在两个表面上层叠有半固化状态的热固性树脂的绝缘膜基材,并且在绝缘膜基材与线圈之间、以及绝缘膜基材与槽内壁之间填充有使半固化状态的热固性树脂固化而得到的绝缘固定树脂。此外,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绝缘片,其绝缘树脂层在常温加压下被压缩至规定厚度,固化时通过加热来流动并渗透到构件之间的细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572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8243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半固化状态的热固性树脂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绝缘膜基材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未对其详细组合和物性作任何记载。此外,未对热固性树脂的柔韧性和流动性特性进行评估,不清楚其是否具有加热时流动并渗透到构件之间的细部的特性。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填充旋转电机的线圈和铁芯之间的间隙,将热固性树脂的厚度设为大于绝缘膜基材的厚度,但没有对绝缘片的总厚度进行规定。当绝缘片的总厚度大于线圈与铁芯之间的间隙尺寸时,将线圈插入槽中的作业可能会变得困难。另外,在插入铁芯前需要将绝缘片加工成既定形状,但由于切断及弯曲成型的冲击,树脂层开裂、剥离,从而导致树脂附着在切断机的切断刀片及弯曲成型机的模具等夹具上,加工设备有可能被污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片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填充绝缘对象的构件彼此之间的间隙并将两者绝缘和固定。此外,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上述绝缘片,力图提高绝缘可靠性、排热性和耐振性,实现旋转电机的小型化和高输出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42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