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暗紫贝母低海拔人工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92670.1 | 申请日: | 202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31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坝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35 | 分类号: | A01G22/35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梁静 |
地址: | 623002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贝母 海拔 人工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暗紫贝母低海拔人工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7~9月,采集海拔3400~3500m的两年生的暗紫贝母植株种植入栽培容器内,并放置于海拔3400~3500m的种植区A进行预培养;S2、第二年的3月下旬,将S1栽种有暗紫贝母植株的栽培容器移至海拔2300~3000m的种植区B内,并对植株进行40~50%遮荫处理;S3、每年4~9月,进行田间管理,并保持土壤湿润状态;S4、第三年的7月下旬,对四年生的鳞茎进行采收。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技术在低海拔地区的推广,将大大增加暗紫贝母鳞茎的产量,减缓其产量与市场需求间的供求矛盾,从而缓解其野生资源的过渡采挖现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暗紫贝母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暗紫贝母低海拔人工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名贵道地中药材川贝母“松贝”的主要来源,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其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阿坝州红原、若尔盖、松潘、九寨沟等地海拔3200~4500m的高山环境。通常情况下,暗紫贝母至少需要4年时间方可完成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生活史阶段,即种子萌发后1年,其地上部分仅长出一片很细的叶,俗称“一根针”;第2年则长出一片宽大的叶,俗称“一匹叶”;第3年则形成地上茎,并着生数片叶,俗称“树儿子”;第4年则在地上茎顶端着生紫色的灯笼状花,俗称“灯笼花”。在野生环境中,暗紫贝母种子的萌发率较低,种群密度和数量十分有限,加之长期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量日渐枯竭。
近年来,为保护暗紫贝母野生资源,满足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大量的研究聚焦于暗紫贝母的野生抚育、人工栽培及鳞茎的组织培养等方面。这些研究发现,1)暗紫贝母的人工栽培可采用有性繁殖(种子)和无性繁殖(鳞茎)的手段;2)通过对成熟种子采取后熟处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等方法,显著提高了播种的萌发率,有效地解决了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有性繁殖种子萌发率较低的技术难题;3)适当的遮阴和增温处理有利于暗紫贝母鳞茎的生长。
目前,尽管暗紫贝母的人工栽培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暗紫贝母人工种植的海拔范围主要集中在3000m以上。由于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生长季长度较短等原因,导致暗紫贝母种植周期长且产量十分有限,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低海拔地区开展暗紫贝母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对拓展其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发挥其在川西北高半山区经济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维系川西北地区高半山农牧民增收和中、藏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暗紫贝母低海拔人工种植方法,解决了高海拔种植导致的暗紫贝母种植周期长且产量十分有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暗紫贝母低海拔人工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7~9月,采集海拔3400~3500m的两年生的暗紫贝母植株种植入栽培容器内,并放置于海拔3400~3500m的种植区A进行预培养;
S2、第二年的3月下旬,将S1栽种有暗紫贝母植株的栽培容器移至海拔2300~3000m的种植区B内,并对植株进行40~50%遮荫处理;
S3、每年4~9月,进行田间管理,并保持土壤湿润状态;
S4、第三年的7月下旬,对四年生的鳞茎进行采收。
进一步,S1中,预培养种植区A采用的栽培基质是海拔3400~3500m的山地暗棕壤。
更进一步,所述栽培基质中,铵态氮含量为34~35mg·kg-1,硝态氮含量为20~22mg·kg-1,可溶性有机氮为14~16mg·kg-1,可溶性有机碳为688~700mg·kg-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坝师范学院,未经阿坝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2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