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能耗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84645.9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4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娄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鑫联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1D11/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壹壹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21 | 代理人: | 阮帆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智慧 能耗 检测 设备 方法 |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能耗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本发明涉及智慧园区能耗检测技术领域,但是现有使用的能耗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进行内部的连通调控的现象,本专利提供一种装置,包括调节控制结构、连通配合结构、格栅板和防护块,连通配合结构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调节控制结构,连通配合结构的后端位置固定连接有格栅板,格栅板的侧端位置处的连接有防护块,调节控制结构包括顶板架、转动轴杆、理线盘、电动机、安装架杆、限制盘、连通盘、第一皮带、连接端架和配合底盘,顶板架的下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杆,转动轴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理线盘,转动轴杆的底端与限制盘相固定连接,通过结构设置,能够实现能耗检测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园区能耗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能耗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能耗在线监测,亦称“能源信息监测”。对用能单位的电、热、水、煤、温度等能耗数据进行分项计量、采集、传输和监控,最终实现用能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能源管理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计量采集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能够反映数据的动态变化,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可用于能耗统计、节能诊断、能效管理、分析决策、企业能源调度等。
根据中国专利号CN202110589894.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慧园区的智能物联网能耗检测设备,包括能耗检测设备本体,所述能耗检测设备本体的表面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底部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传动箱。本发明通过设置连接机构,可以对能耗检测设备本体进行固定,防止能耗检测设备本体被两侧的物体碰撞,通过设置高度调节机构,可以对连接机构进行传动,使连接机构带动能耗检测设备本体上下移动,再通过吹风机构将外部的冷风吹入能耗检测设备本体的内部,对能耗检测设备本体进行散热降温,然后通过抽风机构,可以将位于能耗检测设备本体内腔顶部的热气抽出,从而达到了可以进行机械散热和方便维修的效果,但是该专利存在不便于进行内部的连通调控的现象。
根据中国专利号CN202121850378.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能耗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平台,检测平台顶部端面一侧设置有置放座,检测平台顶部端面另一侧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顶部设置有能耗检测设备,能耗检测设备一侧靠近置放座设置有连接筒,连接筒内设置有电源导线;该一种移动电源能耗检测设备通过设置置放座以及内部构件,使得移动电源能够稳固的安装在置放座内部,需要拿取移动电源时,通过握持槽,即可完成,能够有效的避免移动电源无法取出,通过设置安装架以及安装件,使得该检测设备得以稳固的安装在桌面以及其他设备上,通过设置电控箱,电控箱内部蓄电池为该设备提供稳定的动力,并且通过控制面板控制能耗检测设备运作,方便快捷,但是该专利存在不方便进行整体化调节处理工作。
根据中国专利号CN202120084306.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耗检测设备,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左侧设置有能耗检测仪本体,所述能耗检测仪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安装壳,所述安装壳的右侧贯穿至安装座的内腔,所述安装壳的内腔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右侧与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安装座内腔两侧之间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隔板,两个隔板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活动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壳、定位杆、卡槽、隔板、活动板、第一弹簧、卡杆、旋转杆、偏心轮、旋钮、安装块、推板、限位杆、拉杆和第二弹簧,解决了现有能耗检测设备维护过程麻烦费时费力的问题,该能耗检测设备,具备维护方便的优点,值得推广,但是该专利存在不利于线束调整的现象。
但是现有使用的能耗检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进行内部的连通调控的现象,不方便进行整体化调节处理工作,并且能耗检测设备还存在不利于线束调整的现象,不利于整体的长期使用工作,因此急需要一种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能耗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鑫联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鑫联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46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