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5185.3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8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佟枘峰;曹利峰;武莹莹;吴谦;任雅贤;蔡宏忱;陈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天津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大气 颗粒 浓度 监测 传感器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用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激光发射单元包括激光源以及承载激光源的调节支撑装置,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上转动连接平板,平板的上表面布置一立板,立板的下部转动连接L型板的垂直部,L型板的水平部沿承载板的上表面向外延伸布置,L型板上部连接的第一螺杆水平穿过立板上的第一弧形导向孔后第一螺母连接,平板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导向孔,竖直布置于承载板上的第二螺杆穿过所述第二弧形导向孔后与第二螺母连接;L型板的一侧布置承载激光光源的L型微动板,L型微动板与L型板的对应布置且在拐角部通过钢珠相连接,并通过弹簧拉紧。本发明激光发射单元可以实现调节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监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Mie氏散射认为颗粒不仅是激光传播中的障碍物而且对激光有吸收部分透射和辐射作用。散射当激光束通过存在不均匀性的透明或半透明介质(比如颗粒物气溶胶等),光线就会从各个方向散开。当粒子半径较大时,入射到粒子上光线会聚在粒子的正前方很小的角度内,光线的偏离角度小,散射小。当粒子半径较小时,粒子对光线的衍射作用很明显,因此光线在穿过粒子时,一部分的光会从粒子边缘衍射到四周,光线的偏离角度大,散射大。衍射作用的强弱和入射波长有关。
当粒子经过聚焦激光形成的光敏感区后,粒子散射的光被摄像窗口上的微光电探测阵列收集,微光电探测阵列把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化为等量电压信号,信号的密集度以及位置通过滤波提取对应于粒子的单位浓度值以及位置反演,预处理的数据接口实时输出至平台,同时监测设备与服务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交互与控制,完成颗粒物浓度的演算。
基于上述的技术,人们开发了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包括有激光光源以及基于微光电探测阵列的探测器以及处理器或处理平台,通过微光电探测阵列把接收的光强度信号接收后处理,得到颗粒物浓度的计算。
然有现有技术中,激光光源的设置需要调整,目前所用的调节装置不方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的传感器检测系统,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所述激光发射单元包括激光源以及承载所述激光源的调节支撑装置,所述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转动连接水平布置且能水平旋转的平板,所述平板的上表面布置一立板,所述立板的下部转动连接L型板的垂直部,所述L型板的水平部沿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向外延伸布置,所述L型板上部连接的第一螺杆水平穿过所述立板上的第一弧形导向孔后第一螺母连接,所述平板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导向孔,竖直布置于承载板上的第二螺杆穿过所述第二弧形导向孔后与第二螺母连接;
所述L型板的一侧布置L型微动板,所述L型微动板的水平部上端安装有激光源,所述L型微动板的水平部以及垂直部与所述L型板的水平部以及垂直部对应布置,且在拐角部通过钢珠相连接,所述L型微动板的水平部与所述L型板的水平部之间通过第一弹簧拉紧,所述L型微动板的垂直部与所述L型板的垂直部之间通过第二弹簧拉紧。
优选的,所述L型微动板的水平部以及垂直部的连接的拐角部形成有第一孔,所述L型板的水平部以及垂直部的连接的拐角部形成有对应的第二孔,所述钢珠布置于所述第一孔及第二孔之间且部分嵌入到所述第一孔及第二孔内。
优选的,所述过第一弹簧以及过第二弹簧分别为两根,各自间隔布置。
优选的,所述平板与所述承载板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立板的下部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L型板的垂直部。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上端一侧有电源。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上端一侧有激光源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51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