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75070.4 | 申请日: | 2022-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33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 发明(设计)人: | 余海军;谢英豪;李爱霞;张学梅;李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25/45 | 分类号: | C01B25/45;H01M4/5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吴静均 |
| 地址: | 52813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向第一反应器内并流加入亚铁盐和磷酸二氢铵的混合液、柠檬酸溶液和pH调节剂进行反应,同时抽取第一反应器内物料至第二反应器中,并向第二反应器中加入铜盐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第二反应器中的物料回流至第一反应器内,将反应所得固体料与锂源混合,置于氨气流中煅烧,得磷酸铁锂。该方法可制备得到球形结构的磷酸铁锂前驱体,进而提高后续制备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具备较高的导电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安全性和经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安全性方面,电动汽车电源起火燃烧的事故常有报道。动力电源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而动力锂离子电池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动力电源,其是否得以广泛应用主要取决于性能、价格以及安全性等指标。正极材料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成分,其成本和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电池整体的成本和性能。因此,开发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
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于三元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成本优势,其具备热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原料来源丰富等优势,是目前最具应用潜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正获得更多汽车厂商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磷酸铁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磷酸铁锂的导电性不好,需要配入一定比例的导电碳粉,既可以包覆在磷酸铁锂表面增加导电性,又可以作为碳热反应的还原剂,营造了磷酸铁锂再生所需的还原气氛。大量导电碳粉包覆磷酸铁锂虽然能提高其导电性,但庞大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了正极材料的比电容提高。专利公开采用昂贵的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者导电高分子材料增加磷酸铁锂的导电性,但实用性不强。例如,中国专利CN102136576B公开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用导电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了碳纳米管和导电碳复合材料作为导电剂。中国专利CN1061159265B公开含石墨烯复合导电剂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04795569B公开磷酸铁锂电池用导电高分子复合导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改善LiFePO4的性能,人们通过表面包覆导电材料、掺杂高价金属阳离子和合成纳米材料等方法,提高了其离子扩散系数和电子导电率,使其达到实用化水平。但是其振实密度较低一直未得到改善,根据长期的研究发现,通过球形化能够提高材料的振实密度和体积比容量,而且球形颗粒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能够更好地对材料进行改性,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同时,磷酸铁锂的形貌对其前驱体有一定的继承性,磷酸铁锂晶体可直接在其前驱体晶体的基础上生长,前驱体的形貌直接决定了磷酸铁锂的形貌。一般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中,使用亚铁盐作为铁源,需引入双氧水等化学氧化剂进行氧化,成本较高,且制备的多为无定型的纳米级小颗粒,振实密度偏低,同样限制了正极材料的比电容。
因此,如何研发提高磷酸铁锂的电导率以及如何提高磷酸铁锂的球形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可制备得到球形结构的磷酸铁锂前驱体,进而提高后续制备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具备较高的导电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向第一反应器内加入底液,再并流加入亚铁盐和磷酸二氢铵的混合液、柠檬酸溶液和pH调节剂进行反应,同时抽取第一反应器内物料至第二反应器中,并向所述第二反应器中加入铜盐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所述第二反应器中的物料回流至所述第一反应器内;
S2:当所述第一反应器内的物料达到目标粒径,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固体料;
S3:将所述固体料与锂源混合,再置于氨气流中煅烧,即得所述磷酸铁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50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