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及试块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65629.5 | 申请日: | 2022-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88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凌云;野博超;陶铭;刘心愿;侯利军;何广水;王彦君;黄莉;王茜;邓彩云;张诗敏;李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0;B28B13/02;B28B1/04;B28C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胡盛登 |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护岸 高强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及试块制备方法,所述生态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质量份数为:水硬性胶凝材料289~286份、清水112.7~114.4份、粗骨料1445~1430份;所述生态混凝土水灰比为0.39~0.40,集灰比为5;所述生态混凝土7d抗压强度均值为6.54~6.73Mpa,7d抗折强度均值为0.36~0.49Mpa,有效孔隙率均值为18.71~20.37%,透水系数均值为12.22~15.14mm/s。本发明在保证应用于河湖生态护岸工程实际的生态混凝土在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且用料简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态护岸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及试块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生态护岸的生态混凝土技术,诸如宽缝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混凝土现浇网格护坡、单纯的生态混凝土护坡其现浇生态混凝土结构部分存在强度低的问题,抗压强度处于3Mpa~4Mpa,对该种护坡的结构强度、整体性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目前较多出现的是应用于城市道路的多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种多孔混凝土虽然也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强度,但其骨料粒径偏小,一般处于5~20mm之间,导致其骨料与骨料间的孔隙大小普遍较小,不利于泥浆的灌入和植物根茎的生长,不适合用于河湖的生态护岸工程。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无细骨料的多孔、透水、可植生的混凝土结构。正是由于其多孔的性质,相比于普通混凝土,胶凝材料包裹粗骨料的均匀程度及试块本身的密实度对其强度的影响较为敏感。密实度可反映为孔隙率值的大小。胶凝材料的均匀程度和试块的孔隙率又和生态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有着直接且关键的联系。因此在制作诸如此类只有粗骨料的生态混凝土试块时,需要对生态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加以严格控制,包括生态混凝土拌合的拌和方法、装填步骤、锤捣方法、锤捣次数、锤捣力度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及试块制备方法,在保证用于湖岸生态护坡的生态混凝土有良好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情况下,提高生态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并针对生态混凝土的强度对其制备方法敏感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靠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制备方法,提高试验成功率和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所述生态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质量份数为:水硬性胶凝材料289~286份、清水112.7~114.4份、粗骨料1445~1430份;所述生态混凝土水灰比为0.39~0.40,集灰比为5;所述生态混凝土7d抗压强度均值为6.54~6.73Mpa,7d抗折强度均值为0.36~0.49Mpa,有效孔隙率均值为18.71~20.37%,透水系数均值为12.22~15.14mm/s。
所述水硬性胶凝材料为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密度为3100kg/m3。
所述粗骨料为天然鹅卵石,粒径为2~4cm,表观密度为2668.73kg/m3。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用于河湖生态护岸的高强生态混凝土的试块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粗骨料全部放置于混凝土搅拌机中,再加入所用水硬性胶凝材料总质量的50%,开启混凝土搅拌机拌和30s,使水硬性胶凝材料能够分散于骨料之间;
(2)再加入所用清水总质量的50%,开启混凝土搅拌机拌和40s;
(3)再加入所用水硬性胶凝材料剩余50%质量和所用清水的剩余50%质量,开启混凝土搅拌机拌和80s,完成生态混凝土拌和;
(4)将拌和好的生态混凝土分三次装入相应的模具中,每次装填模具总容量的约1/3,且每次装填都需要使用锤捣棒进行锤捣,且每次锤捣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56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