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腔一囊的多功能清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58226.8 | 申请日: | 202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88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庞朝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朝福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周松强 |
地址: | 236400 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腔一囊 多功能 清除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腔一囊的多功能清除装置,包括适于收缩和膨胀的胀缩体、与胀缩体连通的膨胀介质流通管、引导管、抽吸管;所述引导管穿过胀缩体,且引导管的前端和后端均伸出于胀缩体外;该引导管的前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抽吸管穿过胀缩体,且抽吸管的前端设置有露出于胀缩体外的抽吸口;所述抽吸管的后端伸出于胀缩体外;所述胀缩体在膨胀时呈椭圆形状,并用于封闭鼻咽腔与口咽腔的通路。本发明可彻底清除手术中创面流出的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避免其进入下呼吸道和消化道,并确保固定稳定,避免出现脱落现象;还同时兼备有上述液体和肿瘤破碎组织清除功能、冲洗功能、压迫止血功能,使得其功能更为多样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鼻-鼻窦、鼻颅底手术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三腔一囊的多功能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鼻-鼻窦、鼻颅底手术时,创面出血、冲洗液、所有分泌物或/和肿瘤的破碎组织会直接流入口咽腔,之后有的进入消化道,有的在拔出气管插管气囊后,血液或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流入下呼吸道,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消化首道并发症。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疗行业致力于此研究,并常采用以下方式:通过利用吸引器抽吸鼻咽腔内的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虽然行业内多次试验各种的吸引器,例如粗吸引器、鼻科吸引器、公开号为CN216148696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吸引管等,但吸引器常常吸引不彻底,造成仍有大量上述物质进入下呼吸道或/和消化道。因而,如何可可彻底清除手术中创面流出的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以避免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进入下呼吸道和消化道,已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腔一囊的多功能清除装置,其可彻底清除手术中创面流出的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避免血液、冲洗液、分泌物或肿瘤的破碎组织进入下呼吸道和消化道。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三腔一囊的多功能清除装置,包括适于收缩和膨胀的胀缩体、与胀缩体连通的膨胀介质流通管、引导管、以及抽吸管;所述引导管穿过胀缩体,且引导管的前端和后端均伸出于胀缩体外;该引导管的前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引导管的后端形成为设置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开口端;所述抽吸管穿过胀缩体,且抽吸管的前端设置有露出于胀缩体外的抽吸口;所述抽吸管的后端伸出于胀缩体外,并形成为设置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开口端;所述胀缩体在膨胀时呈椭圆形状,并用于封闭鼻咽腔与口咽腔的通路。
所述胀缩体为气囊或者水囊。
所述引导管的第一开口端设置有用于与注射器对接的第一对接装置,所述抽吸管的第二开口端用于与抽吸装置连接。
所述膨胀介质流通管的前端与胀缩体连通,后端形成为设置有第三开口的第三开口端;所述第三开口端设置有配合组件,所述配合组件包括开关装置。
所述开关装置为自动阀;所述配合组件还包括用于与注射器对接的第二对接装置。
所述出水口与胀缩体之间的距离为9.5-10.5mm。
所述引导管的前端包括衔接管段、以及引导牵拉管段,所述引导牵拉管段位于衔接管段远离胀缩体的一端上,所述出水口设置在衔接管段上。
所述胀缩体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引导管穿设于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内,且引导管分别与第一穿孔的内壁、第二穿孔的内壁热熔在一起。
所述胀缩体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所述抽吸管穿设于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内,且抽吸管分别与第三穿孔的内壁、第四穿孔的内壁热熔在一起。
所述抽吸管的第二开口端包括过渡管段、以及外接管段;所述外接管段设置在过渡管段远离胀缩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外接管段上,所述外接管段用于与吸引装置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朝福,未经庞朝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582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