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26386.4 | 申请日: | 2022-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4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周正;刘云兵;卓海华;邱光胜;王英才;黄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1N21/25;G01N21/31;G01N21/47;G06F17/10 | 
| 代理公司: | 武汉诚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65 | 代理人: | 刘天钰 | 
| 地址: | 430019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颗粒 有机 来源 测试 方法 相关 设备 | ||
1.一种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样本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以及所述样本水体的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的占比,构建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其中,所述光学吸收系数比为所述样本水体内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与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的比值,所述光学吸收系数比是由吸收的光学波长确定的,所述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与所述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对应吸收的光学波长范围为400nm至790nm;
测试目标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得到目标光学吸收系数比;
基于所述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根据所述目标光学吸收系数比,得到所述目标水体的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的占比,以确定所述目标水体的颗粒有机碳的来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样本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以及所述样本水体的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的占比,构建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包括:
测试多个样本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得到多个样本光学吸收系数比,以及测试多个所述样本水体的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的占比,得到多个样本外源性占比;
根据多个所述样本光学吸收系数比,以及多个所述样本外源性占比,得到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与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占比的相关关系;
根据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与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占比的相关关系,构建所述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与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占比的相关关系,构建所述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包括:
计算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与外源性有机碳在颗粒有机碳总量中占比的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相关系数,对多个所述样本光学吸收系数比和多个所述样本外源性占比进行非线性拟合,拟合得到的关系式为所述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多个样本水体内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比,得到多个样本光学吸收系数比,包括:
测试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悬浮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
测试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所述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
根据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所述悬浮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和所述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得到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所述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
根据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所述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和所述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得到所述样本光学吸收系数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悬浮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包括:
对所述样本水体进行过滤;
对过滤后的水样进行吸光度测试,得到总悬浮物吸光度;
根据所述总悬浮物吸光度、过滤膜上总悬浮物覆盖的有效面积和所述样本水体的体积,得到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悬浮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所述样本水体内的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包括:
将测试所述悬浮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所用到的所述过滤膜置入漂白液体内进行漂白;
将漂白后的液体进行过滤,得到漂白水样和漂白过滤膜;
对所述漂白水样进行吸光度测试,得到漂白悬浮物吸光度;
根据所述漂白悬浮物吸光度、所述漂白过滤膜上总悬浮物覆盖的有效面积和所述漂白水样的体积,得到所述样本水体内的所述非色素颗粒物的光学吸收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体颗粒有机碳来源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或均方根误差,验证所述颗粒有机碳来源比例反演模型的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未经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38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