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及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14807.1 | 申请日: | 2022-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3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何青原;张小琳;唐北平;荣小刚;梁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动 闭合 系统 耐久性 测试 方法 空气 动力 负载 模拟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及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测试方法为:将配有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车辆置于试验舱内;对电动闭合件的开闭循环控制是否正常、以及电动闭合件全开或关闭是否到位进行检测;开启电动闭合件的开闭循环,开闭循环次数需达到设定值;在开闭循环过程中检测电动闭合件系统的外观、功能以及性能,评价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通过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模拟电动尾翼在升降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动力负载及其变化过程。本发明能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测试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是否满足企业可靠性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闭合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及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尾翼,又称扰流板,是汽车后端背盖上所装的具备空气动力属性,且有一定美观作用的外饰板件,能够提升汽车的运动感和高级感。国内传统汽车的尾翼均为固定式尾翼,无法手动或自动调整姿态,而随着国内汽车自动化程度以及用户对操作舒适型需求的提高,可升降式电动尾翼也开始成为国内主流汽车的亮点配置。
现有技术中,电动尾翼系统主要由升降机构总成、尾翼板以及尾翼控制器组成,其主要功能逻辑是通过用户操作按键或车速自适应(根据车速阈值自动切换姿态,表现为高速时会自动上升,低速时会自动下降)的方式,发送指令至尾翼控制器,进而控制升降机构总成执行尾翼板的上升和下降。
相比固定尾翼,电动尾翼在使用过程中的升降动作所涉及到的载荷环境更为复杂,尤其是车速自适应功能所触发的自动升降,用户在驾驶过程中会频繁自动触发电动尾翼升降,而且升降过程中电动尾翼还会受到空气动力负载的循环激励,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电动尾翼系统的使用寿命。如果不针对电动尾翼特有的升降载荷环境进行分析和验证,电动尾翼系统会由于设计验证不足而导致升降功能失效、结构件疲劳开裂断裂甚至尾翼脱落等严重问题。所以,在电动尾翼的设计开发中需要针对电动尾翼系统的升降动作开展耐久性试验,保证其在使用寿命内的结构和功能可靠性。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试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及空气动力负载模拟装置,以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测试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能是否满足企业可靠性要求,提升产品市场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配有电动闭合件系统的整车置于试验舱内;
S2、对电动闭合件系统的开闭循环控制是否正常、以及电动闭合件全开和关闭是否到位进行检测,是则进入下一步,否则中止;
S3、开启电动闭合件系统的开闭循环,开闭循环次数需达到设定值;
S4、在开闭循环过程中检测电动闭合件系统的外观、功能以及性能,评价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能。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配有电动闭合件系统的整车,置于试验舱内,来开展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测试,然后通过在开闭循环过程中检测得到的电动闭合件系统的外观、功能以及性能的相关参数,来评价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从而能有效验证电动闭合件在用户操作过程中的外观、功能以及性能的可靠性,进而能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有效测试出电动闭合件系统的耐久性能是否满足企业可靠性要求。
优选的,所述S1中,试验舱为高低温环境试验舱内,所述高低温环境试验舱内的环境条件包括常温使用环境、高温高湿使用环境、极限高温使用环境、低温使用环境、极限低温使用环境。
优选的,所述常温使用环境的温度为25℃;
所述高温高湿使用环境的温度为40℃~45℃,湿度为85%RH~90%RH;
所述极限高温使用环境的温度为50℃~55℃;
所述低温使用环境的温度为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148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