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抗拔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09542.6 | 申请日: | 2022-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0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 发明(设计)人: | 程永辉;熊勇;胡胜刚;何佳林;邹荣华;黄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2D5/76 | 分类号: | E02D5/76;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伞型锚 体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抗拔的方法,该控制标准按极限锚固力对伞型锚进行循环张拉,直至张拉位移S2小于注浆锚杆或锚索极限锚固力对应的张拉位移S1,从而保证锚固时伞型锚在注浆体初凝之前达到极限锚固力,实现浆与锚协同锚固;实施时,在锚杆或锚索全段套装隔离层后,将伞型锚安装在锚杆或锚索端部,安放至锚孔底部,然后开始注浆,且在注浆至锚孔孔口后,立即按上述控制标准完成循环张拉并锁定,即可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的高效协同锚固。本发明中控制标准明确,实施方法简单,可大幅提高注浆伞型锚的极限锚固力,促进伞型锚在应急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领域的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体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抗拔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些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众多工程中,土体工程(边坡、基础、基坑、隧洞等)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与运营安全。在各类工程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外部荷载和运营环境不断变化,都会导致土体工程服役性能劣化,出现各类变形病害甚至是发生破坏,面临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的工程难题。
常见的土体工程加固与治理方法包括锚固、支挡工程,以及卸载和压脚等措施,其中,伞型锚是少有的具有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功能的预应力锚固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张开后的锚板与深层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潜在滑体提供有效的抗滑力,从而维持边坡整体稳定,且预应力施加完成后可即时发挥锚固作用,具有较高的锚固时效性,迅速抑制坡体变形发展趋势。
目前,伞型锚在永久修复工程中,考虑到锚固的长期性能,主要采用后注浆方式解决锚固长期效果和防腐性能,但因缺乏技术支撑,保守选择不考虑浆锚协同增强效果,存在经济与技术上的浪费。
有关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锚固的技术目前较少,刘晓理等提出了一种侧阻与端承复合承载的伞状扩大头锚固结构(专利申请号:CN202122084382.9),该方法通过机械结构设计,增加伞状扩大锚头的侧向扩展范围,增大侧向阻力,实现侧阻与端阻的复合承载型式。白石等发明了一种FRF钢绞线复合筋锚具(专利申请号:CN202011292479.2),该结构通过锚杯与复合钢绞线相互作用,提高了灌浆料与复合筋材的锚固性能。但上述类似的技术有以下不足之处:
(1)通过结构形式改变增加侧向阻力,可以一定程度增大锚固力,但是该种方式提高程度有限,对土体的破坏扰动较大,在永久修复时,注浆也仅仅作为防腐措施,无法起到锚固效果的有效叠加;
(2)通过优化钢绞线及锚具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可以一定程度实现钢绞线与扩大头的复合锚固,但该种方法适用条件较窄,对于伞型锚注浆的协同锚固实用性较低。
目前,可以实现伞型锚在永久修复中注浆体的防腐与锚固相统一的方法基本没有,因而,提供一种简单、明确的试验方法确定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锚固的控制标准以及实施方法,对促进伞型锚多行业多领域应用有重要价值,对提高我国工程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伞型锚在永久修复中注浆的加固与防腐统一问题,提供一种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锚固的方法,该方法可兼顾注浆的加固效果,充分发挥注浆锚固作用,大幅提高伞型锚锚固力,提出了简单明确的控制标准和实施方法,为实现伞型锚技术在临时抢险加固与永久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现伞型锚与注浆体协同锚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现场试验,开展注浆锚杆或锚索基本力学试验,测试极限锚固力对应的张拉位移S1;不具备现场试验条件时,可根据规范及工程经验估算;
通过现场试验,开展伞型锚基本力学试验,测试伞型锚的极限锚固力F,并按极限锚固力进行循环加卸载,直至最后一次循环加载的拉拔位移S2小于S1,记录循环加卸载次数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95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