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03494.X | 申请日: | 2022-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7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良;郑雅文;党凡;刘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B47/105 | 分类号: | H05B47/105;H05B47/165;H05B47/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邢大鑫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助眠灯 控制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程序 产品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人体的生命体征信息;根据至少一个所述人体的所述生命体征信息,分别生成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分别对应的照明设备;将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分别传输给对应的所述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灯光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照明设备的运行参数。本发明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助眠灯智能化程度低、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有研究指出,由于焦虑、健康问题、环境因素等导致的睡眠障碍在人群中显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46.6%的人认为焦虑和烦躁的情绪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睡眠烦恼,不同人群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助眠。在众多方式中,采用智能助眠产品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特别地,以光学为主要原理的助眠灯产品,利用了不同波长光有助于调节人们的昼夜节律或睡眠/唤醒周期,实现助眠目的。
但是,但是传统的助眠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较差。大多数常亮型助眠灯需要用户提前设置工作时长,可能进一步加剧睡眠焦虑;或者需要用户在入睡前手动关闭电源,对用户平稳的入睡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同时,现有的助眠灯只针对一个人体个体,当卧室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时,同一个助眠灯的灯光有助于一个人睡眠时,可能不利于另一个人入睡,降低助眠效果。由此可见,现有的助眠灯智能化程度不高,助眠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助眠灯智能化程度低、助眠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人体的生命体征信息;根据至少一个所述人体的所述生命体征信息,分别生成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分别对应的照明设备;将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分别传输给对应的所述照明设备,其中,所述灯光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照明设备的运行参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所述根据至少一个所述人体的所述生命体征信息,分别生成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包括:将至少一个所述人体的所述生命体征信息,与至少一个身份标识分别对应的历史体征信息进行匹配,其中,每一个身份标识对应一个灯光调整策略,所述灯光调整策略基于对应的所述历史体征信息生成;根据匹配结果,分别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身份标识;通过所述身份标识,分别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调整策略;根据所述生命体征信息和所述灯光调整策略,分别生成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灯光控制指令。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所述获取至少一个人体的生命体征信息,包括:获取毫米波雷达传输的毫米波信号,其中,所述毫米波雷达用于对目标空间进行探测;根据所述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目标空间内存在至少一个所述人体,并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的人体位置信息;根据每一个所述人体的人体位置信息,生成探测每一个所述人体的探测指令,并将所述探测指令传输给所述毫米波雷达,其中,所述探测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毫米波雷达根据人体位置信息发射对每一个所述人体的探测波束;获取毫米波雷达传输的每一个所述人体对应的反馈波束信号,其中,所述反馈波束信号由所述探测波束被所述人体反射后生成;解析所述反馈波束信号,获取至少一个所述人体的生命体征信息。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助眠灯控制方法,助眠灯控制方法,所述确定每一个所述人体分别对应的照明设备,包括:获取每一个所述照明设备的照明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照明位置信息和所述人体位置信息,获取每一个所述人体与每一个所述照明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于每一个所述人体: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将距离所述人体最近的所述照明设备,作为所述人体对应的所述照明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34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