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99224.6 | 申请日: | 2022-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7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潘剑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54;A61L27/16;A61L27/18;A61L27/50;A61L27/56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张慧英 |
| 地址: | 310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感染 能力 高分子 人工 脑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该人工硬脑膜由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和聚乳酸-抗生素药物涂层构成,所述的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包括防粘连层、细胞附着层:所述的防粘连层朝内,孔径为3微米以下;所述的细胞附着层朝外,孔径为10微米以上,所述聚乳酸-抗生素药物涂层附着于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内外表面。该人工硬脑膜具有与硬脑膜近似的厚度、弹性及抗张能力,能防止脑脊液渗漏和皮层粘连,同时有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以及不会传染疾病的特点。该人工硬脑膜除表面抗生素的短期快速释放以外,也在聚乳酸分解过程中缓慢释放抗生素,形成持久的膜周抗生素微环境,可降低脑膜修补术后感染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硬脑膜是一种厚而坚韧的双层纤维膜,具有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外伤及颅脑手术经常导致硬脑膜缺损,而脑膜缺损必须加以修补以防脑脊液漏、脑膨出,且需避免发生皮下积液、皮层粘连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目前用于修复硬脑膜的材料主要为自体或生物来源的材料,包括胶原、纤维素膜、心包膜等,以及各种合成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硅橡胶、聚酯、聚乙烯等。
理想的脑膜修补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以防止脑脊液渗漏和皮层粘连,同时也需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以及不会传染疾病的特点。然而,目前所有的脑膜修补材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自体筋膜虽符合上述所有要求,但是自体筋膜取材有限,易导致原有组织结构的破坏,且容易发生粘连、引起术后癫痫。生物来源的材料如牛心包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免疫原性、疾病传播等方面具有潜在风险且容易发生皮层粘连;胶原蛋白也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同时修补后容易被吸收,难以起到长久的隔离皮层和皮下组织的作用,不利于颅骨修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可吸收材料由于脑膜本身生长能力有限,无法在材料吸收前完成缺损区的脑膜化,所以无法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在不可吸收材料中,考虑到人工脑膜的性能、稳定性及安全性,目前也只有少数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能满足上述要求,然而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单层聚四氟乙烯膜仍存在背向脑膜面细胞、纤维难以附著而容易发生积液、术后感染等问题。
此外,对颅脑手术感染的控制往往通过预防性静脉使用抗生素,但目前的感染率仍高达 4%左右,且一旦发生感染则难以控制,甚至有许多病人因为术后颅内感染而死亡。由于存在血脑屏障,许多药物无法对颅内细菌起到杀灭作用,感染发生后通过静脉给药所能选择的药物较为受限,同时脑膜修补材料起到了细菌培养基的作用,因此脑膜修补后一旦发生感染,控制极为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将人工脑膜去除。目前的人工脑膜一般不含抗生素,脑膜修补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明显高于自体筋膜修补,且感染后难以控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工脑膜的使用,使患者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疗。在此情况下,一种具有与硬脑膜近似的厚度、弹性及抗张能力,能防止脑脊液渗漏和皮层粘连,同时有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以及不会传染疾病的特点,又能形成持久的膜周抗生素微环境,可降低脑膜修补术后感染的发生的人工脑膜,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该人工硬脑膜包括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防粘连层、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细胞附着层、聚乳酸-抗生素药物涂层内覆盖层、聚乳酸-抗生素药物涂层外覆盖层。该人工硬脑膜由双层膨化聚四氟乙烯膜构成,具有与硬脑膜近似的厚度、弹性及抗张能力,能防止脑脊液渗漏和皮层粘连;同时有无毒、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以及不会传染疾病的特点。该人工硬脑膜还具备聚乳酸-抗生素药物涂层,除表面抗生素的短期快速释放以外,在聚乳酸分解过程中还能缓慢释放抗生素,形成持久的膜周抗生素微环境,可降低脑膜修补术后感染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9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