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95152.8 | 申请日: | 202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6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贾宏海;方雪梅;朱传义;贾文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科国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哌智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45 | 代理人: | 陈培生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藻 深井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蓝藻治理技术领域的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包括井体、固定部、活动部、用于转动固定部的转动组件和用于转动活动部的调节组件,固定部的圆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四个进水槽,进水槽连通固定部的内腔,活动部的圆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四个进水口,进水口连通活动部的内腔,进水槽的上端和下端左右错位,活动部转动安装在固定部的圆周面上侧,固定部转动安装在井体的上端,转动组件用于控制固定部在井体上转动,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转动,本装置可以调整湖水进入固定部内的高度,这样就可以达到收集不同深度湖水的效果,并且可以实时进行调节,保证进入井体内部的湖水中蓝藻含量,保证了蓝藻深井处理蓝藻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藻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简称MCs),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所以蓝藻的治理尤为重要;
目前在治理蓝藻时最高效环保的方法就是蓝藻深井,通过负压将蓝藻吸入高压深井内,通过水压使蓝藻的细胞壁破裂,最终蓝藻就会自然死亡,蓝藻细胞内存在伪气泡,伪气泡内含有气体,可以为细胞提供浮力,每当夜晚降临,蓝藻呼吸作用就会将细胞内积累的糖类转为密度较低的蛋白质,这时蓝藻细胞的密度降低,蓝藻就会上浮至水面上,一直到太阳出现时,蓝藻多余的光合产物就会以淀粉的形式累计,这时细胞内糖类的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就会提升,在糖类累计的过程中,细胞的密度就会增加,这时蓝藻细胞将会下沉,这就代表在白天时蓝藻细胞会下沉至水下,而在夜晚蓝藻细胞则会漂浮在水面上,并且光照强度越高蓝藻下沉的深度就越大。
但是传统的蓝藻深井顶部高度与湖面的高度都是固定都是无法自由调节的,如果想增加或降低深井的高度就必须安装增高环或者取下增高环,调节起来非常的麻烦,所以传统的蓝藻深井并不能实时跟随光照强度来调整顶部高度,这样在白天光照强度较高的时候,由于蓝藻细胞的下沉,而蓝藻深井只能对湖面的蓝藻进行收集,使得蓝藻深井吸入的湖水中蓝藻的占比非常低,严重影响了蓝藻深井处理蓝藻的效率。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现有技术缺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包括井体、固定部、活动部、用于转动固定部的转动组件和用于转动活动部的调节组件,所述固定部的圆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四个进水槽,所述进水槽连通固定部的内腔,所述活动部的圆周面圆周阵列开设有四个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通活动部的内腔,所述进水槽的上端和下端左右错位,所述活动部转动安装在固定部的圆周面上侧,所述固定部转动安装在井体的上端,转动组件用于控制固定部在井体上转动,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斜槽和调节滑块,所述固定部的圆周面竖向滑动安装有升降环,所述升降环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臂,所述调节滑块固定安装在安装臂朝向活动部的一侧,所述活动部的圆周面下侧开设有调节斜槽,所述调节滑块滑动安装在调节斜槽中,所述井体的圆周面固定安装有用于控制升降环升降的第一推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部的圆周面下侧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升降环开设有连通上下表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与限位块滑动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科国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科国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51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