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4573.0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3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项;李萌;符会文;符建强;符利强;范国栋;杨亚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46 | 分类号: | B21B1/46;B21B1/24;B21B37/16;B21B37/48;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吕永齐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铜层 比例 复合板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板带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将700~780℃的铝液与经过软态热处理的铜板通过轧辊进行复合轧制,得到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所述复合轧制的复合区域的长度为100~150mm;所述复合轧制的复合压力为10000~50000kN;所述软态热处理的温度为500~600℃;所述软态热处理的时间为1~5h;所述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比例为20%~60%;所述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厚度为2~5mm。本发明所得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较厚,铜层所占比例较大,不易被焊穿。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02月21日、申请号为202010108734.7、发明名称为《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板带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铜铝复合板带,是铜板与铝板组成的复合板,通过冷轧、热轧、爆炸复合法、爆炸轧制法等方式焊接在一起,得到的不能分开的新型材料。
现有技术制备的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厚度一般在2mm以下,无法生产铜层厚度较厚、铜层比例较大(20%以上)的铜铝复合板带。目前的锂电池行业中,锂电池电芯电流越来越大,对焊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极耳焊接时,需要的铜层的厚度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厚度在2mm以上,铜层比例在20%以上,无法满足焊接(激光焊接)的要求,容易把铜层焊穿,破坏铜铝复合板带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得的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较厚,铜层所占比例较大,能够满足焊接的要求,不易被焊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700~780℃的铝液与经过软态热处理的铜板通过轧辊进行复合轧制,得到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
所述复合轧制的复合区域的长度为100~150mm;所述复合轧制的复合压力为10000~50000kN;
所述软态热处理的温度为500~600℃;所述软态热处理的时间为1~5h;
所述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比例为20%~60%;所述铜铝复合板带中铜层的厚度为2~5mm。
本发明对于铜层的宽度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得到本领域常规的宽度。比如,铜层的宽度可以为100~1000mm。在本发明中,所述铜板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铜板即可,优选地,所述铜板中铜的含量在99.95%以上。在本发明中,所述铜板是经过清洁处理的,对于清洁处理的方式不作限定,采用本领域常规的酸碱洗即可。
本发明对所述软态热处理的方式不作限定,采用本领域常规的软态热处理的方式消除应力即可。本发明通过合理调整软态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有助于消除应力。
本发明通过对铜板和铝液复合前的状态进行处理,比如,铝液的温度为700~780℃,铜板是经过软态热处理的,同时在特定的复合压力下经过一定长度的复合区域,得到厚铜层比例的铜铝复合板带。700~780℃的铝液与铜板复合时,铝凝固潜热和铝自身降温传出的热量使得铜板的温度升高,在300~400℃下铜原子和铝原子即可互相扩散,即铜原子和铝原子偏离平衡位置扩散到其他位置,实现了冶金结合。
在本发明中,复合压力是通过轧制力实现;所述复合压力的提高,铜带越厚,铜带自身变形抗力大,大的复合压力能够使铜带变平整,同时在复合过程中,大复合压力,会有大的变形量,复合过程变形量大,复合强度会提高。
在本发明中,所述复合区域的长度指的是,利用上、下轧辊进行复合轧制时,铝液和铜板开始复合到上、下轧辊中心连线之间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45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