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0180.2 | 申请日: | 202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1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优创(无锡)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337 | 分类号: | C08G65/337;D06M15/53;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苏州衡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9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214431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金属 碳环配位 体系 抗静电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基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将金属‑碳环配合物通过形成烊盐的方法连接到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中的醚基上来实现金属‑碳环配位体系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的复配;首先,制备金属‑碳环配合物,将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置于浓强酸性液相环境中烊盐;接下来,保持强酸环境,将制备的金属‑碳环配合物混入含有烊盐的强酸环境中,获得了基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并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合了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中亲水基团的导电性以及金属和碳环的导电性,使其整体获得极其优异的抗静电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助剂,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中易因摩擦和感应产生静电。回潮率普遍较低的合成纤维制品的电荷积聚现象更加显著。生产中纺织材料的带电现象常会导致纤维缠绕或堵塞机件、半制品或纱线发毛断头,织造时经纱开口不清,织物折叠不齐等现象,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纺织品使用中,静电电荷的积聚易引起灰尘附着,服装纠缠肢体产生粘附不适感;并可引起血液pH值上升,血液中钙含量降低、尿中钙含量增加,血糖升高、维生素C含量下降。较高的静电压可对人体产生电击,并引起电子元件损坏,甚至导致起火和爆炸。
抗静电剂是抑制合成树脂等电气绝缘性能好的材料表面所产生的静电量或消除已积累的静电量所使用物质的总称。它们在合成纤维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阻止静电发生、积累,克服纤维相互摩擦产生电荷方面意义重大。抗静电剂主要指金属粉末和碳等无机物、聚硅氧烷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等。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外部抗静电剂。它用于合成纤维生产,加工过程等表面喷淋、浸渍、涂覆。外部抗静电剂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其中,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热稳定性好,多用于合成纤维生产、加工过程。其主要有高级醇酸酯(盐)、脂肪族磺酸盐、高级酸磷酸酯(盐)。平衡离子的阳离子部分除使用钠、钾等金属离子外,也用三乙醇胺等烷基醇胺,外部抗静电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它们的耐洗涤性和耐久性差,在加工完成后,抗静电性就基本消失。
为规避外部抗静电剂耐候性差的问题,除了利用外部抗静电剂本身的导电性来实现抗静电性能以外,还可以为具备导电性能的基团接枝并引入亲水基团,利用其与棉纺纤维的亲水基团的吸附作用来提高外部抗静电剂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一种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以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作为基础抗静电剂并基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将金属-碳环配合物通过形成烊盐的方法连接到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中的醚基上来实现金属-碳环配位体系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的复配;
首先,制备金属-碳环配合物,并准备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然后将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置于浓强酸性液相环境中,此时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中的醚基接受浓强酸中的质子以配位键的形式结合生成烊盐;
接下来,保持强酸环境,将制备的金属-碳环配合物混入含有烊盐的强酸环境中,烊盐中的羰基碳原子与金属-碳环配合物进行复配,获得了基于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并带有金属-碳环配位体系的抗静电剂。
作为优选的,所述金属-碳环配合物采用二茂铁,所述二茂铁采用环戊二烯钠法制得。
作为优选的,所述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包括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铁。
作为优选的,所述浓强酸性液相环境包括4~10mol/L的浓硫酸。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合了长链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盐中亲水基团的导电性以及金属和碳环的导电性,使其整体获得极其优异的抗静电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优创(无锡)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新优创(无锡)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01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