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71123.8 | 申请日: | 2022-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1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任利锋;卢浩浩;吴长方;王瑞祥;王佳磊;石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4D29/06 | 分类号: | B64D29/06;B64D2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元 喷管 飞发搭接 外罩 结构 | ||
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所述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主要包括呈圆弧片状的外壳体、内壳体,外壳体的前、后端为锯齿修型,内壳体位于外壳体的内侧,与外壳体有部分重叠搭接区域,外壳体的后端与外调节片前端搭接且具有间隙,避免运动干涉,同时形成发动机舱和外流交换的气流通道。喷管状态调整变化时,飞发搭接外罩始终与机尾罩、外调节片保持良好搭接关系,保证飞发搭接外罩良好的整流作用和达到飞机前向和发动机后向隐身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
背景技术
军用航空发动机的飞发搭接外罩结构作为发动机与飞机后机身搭接的构件,是发动机喷管外调节片与飞机的机尾罩转接的整流结构,是实现发动机与飞机后机身一体化的重要构件系统,外露于飞机和发动机机体之外,还应具有隐身的功能。
现有的飞发搭接外罩结构方案主要以压紧接触式的弹性片方案为主。以常规轴对称喷管方案为例,飞发搭接外罩结构方案主要由支撑环结构和弹性片组成,支撑环通过支撑杆固定在筒体机匣安装座上,弹性片固定安装在支撑环上。在飞机和发动机装配时,弹性片通过弹性变形与飞机机尾罩压紧接触。弹性片隐身措施主要是采用隐身涂层。
目前国内轴对称喷管压紧接触式的弹性片结构方案具有以下缺点:
(1)可靠性问题:为满足发动机起动所需空气量,压紧接触式的弹性片进行了开缝处理,弹性片受外流场和弹性压缩预紧力作用,开缝区域易产生较大变形及应力集中,造成裂纹;
(2)隐身涂层可靠性及增重:弹性片易发生较大变形和相邻构件发生磕碰,加之振动和热应力的影响,隐身涂层附着力会受到较大影响,弹性片周向面积较大,隐身涂层增加了重量。
目前国内尚无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若采用弹性环和机尾罩搭接,会出现搭接台阶,不满足飞发一体化设计,不利于飞机后体隐身;弹性环面积较大,若采用隐身涂层也会进一步增加重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一种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其搭接外罩结构搭接于外调节片与机尾罩之间,所述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主要包括呈圆弧片状的外壳体、内壳体,外壳体的前、后端为锯齿修型,内壳体位于外壳体的内侧,与外壳体有部分重叠搭接区域,二者之间因厚度存在台阶,外壳体和内壳体两侧端为弯折形成的平直状的固定安装边,外壳体通过固定安装边固定连接于喷管的两个侧壁;机尾罩为飞机后机身的一部分,其尾端锯齿修型,修型角度和数量与外壳体前端锯齿一致,机尾罩尾部紧贴并搭接在内壳体前端外壁面,与外壳体前端锯齿相互啮合无间隙,机尾罩与外壳体外表面平滑过渡;外壳体的后端与外调节片前端搭接且具有间隙,避免运动干涉,同时形成发动机舱和外流交换的气流通道。喷管状态调整变化时,飞发搭接外罩始终与机尾罩、外调节片保持良好搭接关系,保证飞发搭接外罩良好的整流作用和达到飞机前向和发动机后向隐身的要求。
本申请具体方案为:所述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搭接于外调节片与机尾罩之间;外调节片位于机尾罩后端内侧,外调节片与机尾罩间隙设置;
所述二元喷管飞发搭接外罩结构包括外层的外壳体与内层的内壳体,外壳体的前端与后端均锯齿修型,外壳体前端的锯齿修型与机尾罩后端具有的锯齿修型对接;内壳体与外壳体二者之间因厚度存在台阶,外壳体和内壳体两侧端为弯折形成的平直状的固定安装边,外壳体通过固定安装边固定连接于喷管的两个侧壁;
机尾罩为飞机后机身的一部分,其尾端锯齿修型,修型角度和数量与外壳体前端锯齿一致,机尾罩尾部搭接在内壳体前端外壁面,与外壳体前端锯齿相互啮合无间隙,机尾罩与外壳体外表面平滑过渡;能够有效的降低飞机机尾罩后体阻力,降低机尾罩与外调节片之间的台阶面,此外,外壳体轴向的两端都经过锯齿修型,前端与机尾罩进行对应的锯齿修型,能够减少因为平直面对接带来的隐身问题,提高隐身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1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