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VIN打刻机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463304.6 | 申请日: | 2022-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9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兰亚斌;付攀峰;李建立;王冉;柴贇锋;介重阳;闫思敏;李明;李洋;白宁;杨亮;陶华龙;张军涛;汪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B23Q3/08;B23Q17/24 |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绍杰 |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vin 打刻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VIN打刻机,包括机体,夹具到位检测机构,定位机构,夹具机构,打刻机构和控制按钮盒,所述打刻机构包括伺服行走机构,刻划针和激光测距仪。本发明创造性地将刻划式打刻设备与激光测距仪相结合,可以实时检测刻划针针尖距打刻表面的距离,并且可以实时调整刻划针打刻压力,解决了刻划式打刻设备在曲面打刻字符深度不一致的技术难题;与传统的激光式打刻设备相比,本发明具有成本较低、稳定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等优势,更有益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VIN打刻机,尤其适用于VIN打刻位置为曲面的非承载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GB-7258法规明确要求非承载式汽车车架右前轮位置处要打刻有车辆识别代号(VIN,全称为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随着车型的不断更新换代,新车型车架右前轮位置周边多为曲面造型。传统的刻划式打刻设备无法夹持此位置完成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并且,在曲面上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由于每个字符打刻时,刻划针到车架表面距离的不同,会造成以下问题:①打刻完成后各个字符深度不一致;②打刻字符变型无法准确表示车辆识别代号信息。
目前汽车行业内多采用激光式打刻设备实现在曲面上进行VIN打刻,但激光式打刻设备造价高昂,前期投入成本高,且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激光式打刻设备的关键零部件高功率激光器容易出现功率衰减的问题,从而造成打刻深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激光器维修成本较高,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VIN打刻机,属于一种刻划式打刻设备,通过采用激光测距仪实时调节刻划针的出针距离,解决了如何利用刻划式打刻设备在曲面上打刻VIN的技术难题,不仅成本低,而且维修简便,便于推广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VIN打刻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基板和护罩,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发明还包括:夹具到位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护罩的左右两侧,所述夹具到位检测机构包括车架表面仿形机构;所述车架表面仿形机构包括左侧仿形块和右侧仿形块,所述左侧仿形块和右侧仿形块的外表面分别具有与车架表面形状结构相对应的左侧仿形面和右侧仿形面,所述左侧仿形面和右侧仿形面的内部分别设有左侧仿形面接近开关和右侧仿形面接近开关。
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夹具到位检测机构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主定位销和辅定位销,所述主定位销通过主定位销安装支架与所述右侧仿形块相连接,所述辅定位销通过辅定位销安装支架与所述左侧仿形块相连接,所述主定位销和辅定位销分别与车架上的主定位销孔和辅定位销孔对应且互相配合。
夹具机构,所述夹具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旋转轴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中间部位,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连接有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夹紧气缸,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连接有活动夹紧块,所述活动夹紧块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固定夹紧块和右固定夹紧块,所述左固定夹紧块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右固定夹紧块通过支架与所述主定位销安装支架相连接。
打刻机构,所述打刻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基板上的伺服行走机构,所述伺服行走机构上设置有针腔底座,所述针腔底座上设置有刻划针和激光测距仪。
控制按钮盒,所述控制按钮盒设置有夹具夹紧按钮,夹具松开按钮,打刻开始按钮和打刻暂停按钮。
优选地,所述激光测距仪为毫米级激光测距仪。
优选地,所述刻划针的针头可伸缩。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主操作把手和辅操作把手,所述主操作把手和辅操作把手通过操作把手安装支架固定连接至所述基板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按钮盒设置于所述主操作把手上。
进一步地,为了与曲面车架表面贴合紧密,所述左侧仿形块包括分别具有仿形面的两部分,所述左侧仿形面接近开关嵌套设置于所述左侧仿形块靠近打刻机外侧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3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