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52626.0 | 申请日: | 202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47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川上美纪;池中政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02 | 分类号: | D04B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李成海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织物 编织 方法 | ||
一种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在连接成筒状或C字状的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分界形成绒头毛圈。在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一固定线圈列(5),在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和第二固定线圈列(6)。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之后,在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之前,编织与端部线圈(7)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绒头毛圈(71)和追加线圈(70)。在编织固定端部线圈(7)的第一固定线圈(8)和固定追加线圈(70)的第二固定线圈(80)之后,使端部绒头毛圈(71)成为非卡定状态,并且将第二固定线圈(80)与第一固定线圈(8)重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多个绒头毛圈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已被众所周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横编机具备用于形成绒头毛圈的绒头沉降片。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复合针是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编织针,上述针主体具有针钩,上述导针片开闭针钩。此外,使用不具备绒头沉降片、复合针等特别的结构的广泛使用的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已被众所周知。
在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卡定在针床上的第一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一固定线圈列。第一绒头线圈列具备多个绒头毛圈和夹着各绒头毛圈的多个锚线圈。第一固定线圈列具备固定各锚线圈的多个固定线圈。
基于图4的编织工序图代表性地说明使用复合针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图4的左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中表示在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中的线圈的编织状态,在右栏中的纵棒表示复合针的针主体,横棒表示导针片。导针片仅在使用导针片的工序中进行了图示。水滴状的标记表示在T0所示的编织开始时卡定在后针床BB上的第一线圈列的线圈,Ω状的标记及V字状的标记表示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线圈,Π状的标记表示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线圈。
在图4的T0中表示在后针床BB的复合针的针主体上卡定了第一线圈列1的状态。从此状态开始,在T1中编织由多个固定线圈50构成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固定线圈50保持在针主体的针钩上,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保持在复合针的导针片上。
在T2中,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第一绒头线圈列3具备多个绒头毛圈31和多个锚线圈30。绒头毛圈31是形成在FB的针主体上的未封闭线圈。锚线圈30是与固定线圈50重叠的集圈线圈。通过此T2,由锚线圈30和固定线圈50构成的重叠线圈成为从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拉出而卡定在针钩上的状态。其结果,由固定线圈50固定锚线圈30。
在T3中,从前针床FB的复合针的针钩上卸下绒头毛圈31。进而在线圈纵行方向形成绒头编织物部的情况下,将卡定在后针床BB的复合针上的重叠线圈视为第一线圈列1,反复进行T1、T2。
在此的说明省略,但在使用绒头沉降片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一固定线圈列同时编织。另外在使用通用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之后,编织第一固定线圈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206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81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526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