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48017.8 | 申请日: | 2022-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0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海;潘高阳;王钢;王京;戎德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00 | 分类号: | G01N30/00;G01M99/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30008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滤毒罐 剩余 寿命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滤毒罐有效防护时间检测方法,具体为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剩余寿命预计模块,剩余寿命预计模块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阵列、中央处理单元、有线/无线通信单元、微型隔膜泵、数据存储单元;微型隔膜泵负责将经过滤毒罐过滤后的气体泵至传感器阵列腔室后排出;传感器阵列将化学毒剂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至中央处理单元进行信息处理;中央处理单元用于采集传感器阵列的信号进行毒剂种类、浓度检测,利用剩余寿命预警模型根据检测到的气体浓度进行滤毒罐剩余寿命预测,并将检测结果、预测信息传送至有线/无线通信单元。本发明实现了滤毒罐吸附饱和状态的感知,便于及时了解所滤毒罐的失效情况,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滤毒罐有效防护时间检测方法,具体为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个体防护领域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危险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工作环境中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氯化氰、苯等等,直接危及作业人员安全。为此,人们通常利用各种滤毒罐进行安全防护,但是滤毒罐的有效防护时间随着工作环境、使用工况不同又不尽相同,能够合理确定滤毒罐的有效防护时间,或其使用寿命,就成为迫切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基于上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并可在染毒环境下检测滤毒罐剩余寿命。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剩余寿命预计模块,剩余寿命预计模块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阵列、中央处理单元、有线/无线通信单元、微型隔膜泵、数据存储单元;电源电路为剩余寿命预计模块的各个功能单元及微型隔膜泵提供工作电源;微型隔膜泵负责将经过滤毒罐过滤后的气体泵至传感器阵列腔室后排出;传感器阵列将化学毒剂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至中央处理单元进行信息处理;中央处理单元用于采集传感器阵列的信号进行毒剂种类、浓度检测,利用剩余寿命预警模型根据检测到的气体浓度进行滤毒罐剩余寿命预测,并将检测结果、预测信息传送至有线/无线通信单元;有线/无线通信单元用于将剩余寿命模块的检测结果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至报警显示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对毒剂种类、预警信息进行存储。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中央处理单元中剩余寿命预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为:在不同寿命滤毒罐开孔进行取样探测,摸索滤毒罐的毒剂种类、毒剂浓度、滤毒罐填装工艺因素对滤毒罐穿透时间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开展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剩余寿命预警模型算法研究、设计,完成毒剂浓度和剩余寿命匹配的剩余寿命预警模型的建立。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剩余寿命预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滤毒罐进气口侧、碳层厚度5%位置、碳层厚度10%位置,依次类推至碳层厚度95%位置滤毒罐侧壁上都分别开孔取样探测,根据不同开孔位置探测效果,由此选取预测最准确的开孔取样位置。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剩余寿命预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还考虑环境温湿度和大气压力。在不同温湿度和大气压力情况下,滤毒罐剩余寿命所对应的气体浓度阈值不同,因此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环境温湿度和大气压力,在实际预测过程中,实际检测的气体浓度与和实际检测环境温湿度、大气压力接近的气体浓度阈值进行比较,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剩余寿命预计模块为半圆环状,通过快速安装接口固定在滤毒罐的侧壁上。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气体取样采用主动取样方式,当打开剩余寿命预计模块供电开关后,模块开始主动采样,取样气体由微型隔膜泵泵至传感器阵列检测腔体
上述的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无线通讯采用被动+半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当接收到控制中心读取信息指令时,发送工作状态以及检测数据;半主动模式:当滤毒罐剩余寿命达到设定预警、报警值时,主动发送工作状态以及检测数据。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滤毒罐剩余寿命检测方法,通过滤毒罐吸附机理、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结合MEMS气体传感技术、滤毒罐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实现滤毒罐吸附饱和状态的感知,便于及时了解所滤毒罐的失效情况,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80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电极、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电池
- 下一篇:一种电力分支计量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