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46430.0 | 申请日: | 202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4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杜新永;盖春云;刘爽;张得彦;王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36 | 分类号: | C12N1/36;C12N1/20;C12N7/00;C12R1/19;C12R1/92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马千会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细菌 毒力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噬菌体与细菌进行混合培养。本发明采用噬菌体处理细菌,能够使细菌鞭毛素基因fliC表达量显著降低,进而降低细菌的毒力,并且采用该方法降低细菌毒力,不易返毒,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同一细菌不同菌株间的致病能力有所差异。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据此有强毒、弱毒(减毒)和无毒之分。因此,毒力是菌株个体的特征。
减毒菌株由于毒性降低,致病性减弱,不仅可以减少发病率,同时可以充当活疫苗使用,引发免疫反应,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记忆B和T细胞,获得长期或终生保护的作用。
目前,传统的细菌减毒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发明专利“降低细菌的毒力的方法,CN102883602A”公开了通过化学接触的方法可以降低包含GacS/GacA-型系统、HrpX/HrpY-型系统、T3SS-型系统和rsm-型系统中的至少一种细菌的毒力。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细菌接触本文所述化合物,并检测下述的至少一项:(i)细菌的GacS/GacA-型系统、HrpX/HrpY-型系统、T3SS-型系统和rsm-型系统中的至少一种的组分的变化,和(ii)宿主病理学的变化。使用方法在已经筛选所述化合物的减少毒力诱导的效力以后,可以测试表现出有效减少的那些类似物(也称作“活性化合物”),用于降低与受试者(诸如植物或动物,包括人)有关的细菌的毒力。所述细菌可以是在受试者的表面上或在受试者内部或以其它方式与受试者相关。活性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具有细菌感染的受试者的方法中。所述方法包括:给所述受试者施用有效量的包含所述化合物的组合物(参见实施例)。活性化合物也可以施用于表面上,以降低与表面有关的细菌的毒力。
研究(虞秀芳.关于亚抑制浓度庆大霉素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丛动性降低细菌毒力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发现,庆大霉素的亚抑制浓度预处理可以抑制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的丛动能力,该机制可能与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DH)表达,延胡索酸产生减少相关,提示庆大霉素在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有其自身优势。通过对临床分离菌株及标准菌株分别进行庆大霉素预处理,结合体内外实验,及荧光实时定量PCR验证亚抑制浓度庆大霉素可降低细菌毒力及其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亚抑制浓度庆大霉素可通过降低细菌鞭毛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而抑制其运动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来的生物工程方法被应用于细菌减毒菌株的构建,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敲除致病菌的毒力基因,构建重组菌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多次传代的方法,使细菌的毒力降低。采用上述生物技术获得减毒菌株的方法,只能是针对体外培养的细菌进行。而对于活体内的致病菌,如何在体内减毒,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进行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噬菌体作用于宿主菌,能够减小宿主菌的毒力,降低其致病性,在临床应用中该方法可以作用于活体,例如病禽,病畜等,安全性高,不会出现耐药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细菌毒力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噬菌体与细菌进行混合培养。
进一步地,所述噬菌体按其裂解稀释度的量与细菌以1:1的体积比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噬菌体的裂解稀释度为其效价的10-7~10-5倍。
进一步地,所述噬菌体的裂解稀释度为其效价的10-6倍。
进一步地,所述的噬菌体为大肠杆菌噬菌体。
本发明采用噬菌体处理细菌,能够使细菌鞭毛素基因fliC表达量显著降低,进而降低细菌的毒力,并且采用该方法降低细菌毒力,不易返毒,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64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