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及拼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40153.2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5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欣玉;苏菁;程小明;王琦彬;陈彧超;叶永林;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35/44 | 分类号: | B63B35/44;B63B3/14;B63B7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连通 混合式 构型 拼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及拼装方法;所述浮体主体为半潜式与驳船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拼接结构,包括位于两端的半潜式浮体、连接于两端半潜式浮体之间的驳船式浮体。本发明通过在纵向两端设置半潜式下浮体,连接段的驳船式浮体采用T型截面构型,能够显著降低平台整体载荷及水平扭矩载荷,从而减少用钢量,实现轻量化设计,经济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及拼装方法。
背景技术
水上平台能够在水面上提供存放物资、游客上下船等作用,作为处理中心和船舶游客中转站的角色。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可移动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并且不易影响当地生态。
目前,市面上的水上平台大多使用整板结构,或板块拼接结构,这种简易的平板结构在风浪较大的海洋风流环境中,难以抵抗恶劣气候,稳定性差,安全性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及拼装方法,采用流线型结构,当遭遇恶劣天气时,能够通过增加吃水来减小受风面积,从而提高整体平台的稳定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型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构型,包括浮体主体,所述浮体主体为驳船式拼接结构,
所述浮体主体包括位于两端的半潜式浮体、连接于两端半潜式浮体之间的驳船式浮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驳船式浮体自两端的半潜式浮体处,向中心位置逐渐扩大外围轮廓;所述驳船式浮体、半潜式浮体之间一体连接,过渡位置形状采用单条直线或曲线。
所述驳船式浮体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通道,其中一条连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另一条的两端分别搭接在半潜式浮体的两对边上。
每个半潜式浮体均对应有位于浮体主体所圈范围内的停泊水域。
所述半潜式浮体的拼装成品顶面呈多处立方空间凹陷;底面呈平面设置。
投入使用时,所述半潜式浮体上的凹陷位置低于水平面、没入水中;驳船式浮体的顶面为高出水平面的平面。
所述半潜式浮体的拼装成品中间位置预留有贯通空间。
所述驳船式浮体截面为“T”型。
驳船式浮体的顶面上对应两半潜式浮体的位置、对应两条通道的交点位置均设有平台。
一种适用于大型水域的多连通域混合式浮体结构的拼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安装阶段:准备预制的多个拼接板块,以两端的半潜式浮体为基准,通过连接器进行搭接相连;搭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工作地点在岸边或水域中;搭接完成浮体主体后,在浮体主体上覆盖甲板;此时驳船式浮体的顶面高于水面,半潜式浮体的凹陷位置低于水面,容纳船只从凹陷位置进出浮体结构内部水域;
拆装阶段:先拆下连接器,再依次拆下驳船式浮体、半潜式浮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混合式的结构,驳船式浮体和半潜式浮体组合运用,其中驳船式浮体的边缘位置不透水。而且驳船式浮体的承载能力强,靠泊方便,具备亲水娱乐功能,在泻湖环境中,其运动性能和结构载荷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变浮体主体中的驳船式浮体“T”型结构的界面能够加强抗弯矩能力,同时减少钢材用量。
首尾的半潜式构型在结构强度及力学性能方面,水面线小,吃水深度大,水动力性能好。与驳船式浮体结合使用,在水中能够保持重心稳定、浮力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01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