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板生长制备钴酸锂前驱体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38608.7 | 申请日: | 2022-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5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余海军;谢英豪;李爱霞;张学梅;李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G51/00 | 分类号: | C01G51/00;C01G31/02;H01M10/052;H01M4/525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吴静均 |
| 地址: | 52813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板 生长 制备 钴酸锂 前驱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板生长制备钴酸锂前驱体的方法及其应用,将偏钒酸铵水溶液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混合加热反应,所得沉淀在有氧氛围下煅烧,得到五氧化二钒模板剂,将模板剂加入到钴盐溶液中得到悬浊液,以并流的方式加入悬浊液、碳酸盐溶液和络合剂进行反应,所得沉淀物进行煅烧,即得钴酸锂前驱体。五氧化二钒作为晶种进行共沉淀,得到结晶性很好的前驱体,提高材料循环性能,同时钒掺杂到钴酸锂材料中,使得材料具备良好的晶格稳定性和较高的比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板生长制备钴酸锂前驱体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重量轻、绿色环保无污染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在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电动汽车、航天航空、卫星和武器装备等,在民用、航天级军事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日益小型化、轻薄化,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LiCoO2材料具有电压平台高、循环性能优良,压实密度高等优点,因此是最早用于商业化的材料之一。但由于钴酸锂自身结构的原因,当充电电压超过4.2V,Li1-xCoO2脱嵌系数x≥0.5,材料内部结构发生坍塌,会带来高电压下充放电循环差、高温存储性能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通过提高充电截止电压来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和能量密度,首先就需要对这些正极材料进行改性处理,以解决因为提高充电截止电压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对钴酸锂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可提高材料在充放电前后结构稳定性,抑制相变产生,提高脱锂度,增大材料容量,提高材料导电率。根据晶体化学理论,有时微量外来组元掺杂导致晶体缺陷,可以提高离子在体相扩散速率;根据能带理论,对于半导体化合物采用高价或低价离子掺杂可形成p型或n型半导体,从而提高晶体导电率。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索了不同金属元素(Mg、Al、Zr)掺杂对钴酸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但是,微量钒取代的钴酸锂正极材料还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模板生长制备钴酸锂前驱体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通过在预制五氧化二钒颗粒作为模板剂,在共沉淀的同时进行钒的掺杂,得到掺杂钒元素的钴酸锂前驱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模板生长制备钴酸锂前驱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偏钒酸铵水溶液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混合,进行水热反应,所得沉淀在有氧氛围下煅烧,得到五氧化二钒模板剂,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由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醇制得;
S2:将所述五氧化二钒模板剂加入到钴盐溶液中得到悬浊液,以并流的方式加入所述悬浊液、碳酸盐溶液和络合剂进行反应,当反应物料达到目标粒径时,进行陈化;
S3:将所述陈化后的物料进行固液分离,所得沉淀物先无氧煅烧,再有氧煅烧,即得所述钴酸锂前驱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偏钒酸铵水溶液由偏钒酸铵溶于水制得,所述偏钒酸铵、水、聚乙烯吡咯烷酮和醇的配比为(1-3)g:(25-35)mL:(8-12)g:(90-110)mL。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醇为乙二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70-190℃,反应的时间为20-28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五氧化二钒模板剂的粒径为50-100nm。五氧化二钒模板剂为微球形,五氧化二钒模板剂的粒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方面,模板剂太小溶解太快,起不到晶种的效果,另一方面,模板剂太大溶解太慢,生成的钒酸钴就少,因此50-100nm的粒径能保证五氧化二钒在作为模板剂的同时,边溶解边生成钒酸钴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86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