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票据防篡改数字水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36252.3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9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姜国云;冯雪莲;曹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现代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00 | 分类号: | G06T1/00;G07D7/20;G06F21/60;G06F21/64 |
代理公司: | 南通锦惠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4 | 代理人: | 钱靓 |
地址: | 2263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票据 篡改 数字 水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票据防篡改数字水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图像处理单元对原始数字票据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传输至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对数字票据的特征进行识别,S2:经过识别的数字票据传输至数字水印生成模块的内部,终端服务器通过编码表提取出随机的24位字符密码将整个数字票据进行加密,从而获得加密数字票据,本发明通过在传输之前对数字票据直接进行随机密码加密再由终端设备反馈对比,能够降低数字票据的加密难度,同时可以精确判断数字票据是否被篡改,解决了现有的添加与检测方式较为繁琐,在添加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并进行小波变换,严重降低了票据图像传输与检验效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票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票据防篡改数字水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进步和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手段越来越被金融业所重视,其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之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电子单据影像在前台、传输过程中以及后台都有可能被篡改或替换的风险,为了防止电子票据在运输过程中遭受篡改,需要在电子票据的内部添加数字水印,但是现有的添加与检测方式较为繁琐,在添加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并进行小波变换,严重降低了票据图像的传输与检验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票据防篡改数字水印方法,具备降低加密难度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添加与检测方式较为繁琐,在添加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并进行小波变换,严重降低了票据图像传输与检验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票据防篡改数字水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图像处理单元对原始数字票据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传输至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对数字票据的特征进行识别;
S2:经过识别的数字票据传输至数字水印生成模块的内部,终端服务器通过编码表提取出随机的24位字符密码将整个数字票据进行加密,从而获得加密数字票据;
S3:当终端设备接收到加密数字票据时,终端设备会通过网络向终端处理器提出请求,当请求通过时,终端处理器会对24位字符密码的解密次数进行检测,判断数字票据是否遭受篡改。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终端设备由显示模块和水印检测模块组成,水印检测模块能够将数字票据传输至终服务器进行处理,而显示模块可以将检测数据显示在终端设备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编码表由字母编码表和数字编码表组成,字母编码表和数字编码表能够大幅提高字符密码的组合方式,进一步提高数字票据的加密强度。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当24位字符密码的解密次数在前台、后台以及传输过程中大于5次时,终端处理器将使用被篡改电子发票的终端设备锁定。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终端服务器通过对比单元将储存单元内部预先储存的数字票据进行提取并与被篡改的数字票据进行特征对比,经过对比的数字票据被判断出篡改部位并再次通过网络将其打包发送至终端设备进行提示。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终端处理器、图像处理单元、数字水印生成模块和终端设备均通过无线网关进行远程网络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终端处理器在对数字票据的特征进行识别加密后会将数字票据额外分类存储在储存单元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数字票据的随机24位字符密码在被解密篡改过程中并不会对其进行阻止,只会将解密时间与次数记录在数字票据的传输日志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在传输之前对数字票据直接进行随机密码加密再由终端设备反馈对比,能够降低数字票据的加密难度,同时可以精确判断数字票据是否被篡改,解决了现有的添加与检测方式较为繁琐,在添加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并进行小波变换,严重降低了票据图像传输与检验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现代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通市现代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62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